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张振江:防艾专职村医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2-08 22:36:40 热度:944

●本报记者 冯立中

  1995年,安徽省利辛县刘家集乡刘染村发现了第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村医张振江从此便成为村里的防艾专职医生。6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一直悉心照顾着村里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
  “省城老专家都不怕,我怕什么?”
  刚接触艾滋病感染者那会儿,张振江心里也打鼓,怕被传染,怕被乡亲们说三道四。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张振江发现之前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只要防护得当,就不会被感染。
  有一次,村里一位艾滋病感染者骑车外出摔伤,腿部骨折。张振江赶紧将他送到县里一家医院。谁知第二天张振江去医院时,看到他还躺在门诊大厅里,一打听才知道,县里的医生听说是艾滋病感染者不给治了。张振江赶紧四处联系,包了一辆车将他送到了省城。
  在安徽省立医院分院,一位70多岁的老专家给摔伤者做了手术。术前张振江告诉老专家病人是艾滋病感染者,老专家听了后哈哈一笑,“艾滋病感染者怎么啦?当医生就是要治病救人。”张振江听后非常感动,“人家省城的老专家都不怕,我怕什么?”
  看到张振江长期、频繁地与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接触,且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村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也渐渐改变了。如今的刘染村人不再谈“艾”色变,村民们也会和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生活。
  看护感染者,是他生活的全部
  2003年,村里一下子查出了34个艾滋病感染者。从起初的一个,到后来的一群,张振江的工作内容变为每天为他们发药、打针、吊水,按期入户巡诊、督促服药、精神抚慰。看护村里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有一个艾滋病患者对抗病毒药物不适应,一吃就吐,身上还发肿起泡,经常悄悄把药扔了。张振江知道后就每天上门督促,看着他吃药,并对患者的父亲和媳妇说,“你们要想他活,就要看着他吃药,千万别再扔了。”后来看到患者实在难受,张振江就四处申请,帮助患者改用二线药。药物的副作用小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提高了,现如今活得很好。
  张振江天天和染艾者打交道,琢磨出了很多“小窍门”。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需要区别对待。”经过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张振江的脑子里印上了每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治疗的“脉络图”。染艾者免疫力差,经常会出现感冒、腹泻、发烧等症状。对这样一般的病,张振江总有办法药到病除。
  “我们村没有二代艾滋病病人”
  为了防止艾滋病传播,张振江每个月都要给村民们唠唠艾滋病的防治方法。到年轻感染者家里巡诊,张振江总忘不了捎上一盒安全套。现在,刘染村的乡亲们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都烂熟于胸,脱口就能说得上来。
  “除了卖血感染的以外,我们村没有二代病人!”张振江对此十分自豪。
  前些年,张振江在巡诊中发现一位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怀孕了,他马上将消息上报到县妇幼保健所,妇保所专家连续上门对这位孕妇进行母婴阻断治疗。10个月后,这名孕妇生产时,和孕妇家属一样,张振江也特别紧张,直到血液检查证实孩子是健康的,他才放下心来。
  这些年来,村里34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中,已经先后有12人离世。其余21人在张振江的照料下,都挺过了“十年大限”。张振江说,“只要规范治疗,他们再活十年二十年都没有问题。”
  张振江今年57岁了,儿子是卫校毕业。过些年张振江准备把这个班交给儿子,让他继续为这个特殊群体服务。
  去年,张振江获评全国最美乡村医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写下了这样的评语,“17年6200天,天天守着一群艾滋病患者,为他们看病,帮他们解忧,还要抚慰那一颗颗哆嗦不安的心……面对这个特殊的人群,张振江捧出的是一颗赤诚的心,点燃的是一盏盏生命的灯……”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