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2-01 23:33:53 热度:1200
●本报记者 肖建军 通讯员 王志中
出诊路上
上门诊疗
接种疫苗
不久前的一天,在秀美的大茂山脚下,记者见到了身背草药筐、穿着破洞布底鞋、纯朴、憨厚却浑身透着精气神的王月明。
今年65岁的王月明是河北省唐县草庄台村的乡村医生。他当村医43年了,43年来,走村串户、跋山涉水,他的足迹遍及了山村的每一个角落。300多位村民的大病小情,他都装在心里。不会骑车,王月明便靠着一双脚在山路上奔波为村民治病。“谁家有个发烧急诊啥的,随叫随到,就跟城里的‘120’一样。”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草庄台村位于唐县深山区、大茂山脚下,由草庄台、大岭口两个自然村组成,居住着80余户300多位村民。上世纪60年代末,卫校毕业后,20多岁的王月明选择回村,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
草庄台、大岭口两村相隔5里地,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但是,一旦村民有病了,只要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不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吃饭睡觉,王月明都会立即赶去上门诊疗。因为不会骑车,他来回全靠步行,每天至少走15里的山路,平均每月磨破一双鞋。
王月明回忆,冬天大雪封山、夏天暴雨闪电时,出诊最费劲。有一次村里下了大雪,深夜有村民打电话来求助,他背上出诊包便踏上崎岖的山路。雪天路滑,等他回到家,身上已经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了。
2011年7月的一个深夜,王月明出诊回来刚和衣躺下,又接到68岁村民冯荣奇家人的电话,“王叔,你快来一下,俺爹的病又发作了。”撂下电话,王月明冒着雷鸣电闪、打着手电筒就直奔冯荣奇家去。到了患者家后,王月明给老人用了药,观察了一会儿,等老人状态好些,才往家里赶。这时已经是半夜3点多了,王月明回家的路上恰巧赶上了山洪暴发,洪水淹没了回家唯一的一座桥。他只能将药箱举过头顶,趟着齐胸深的洪水过河。好不容易过了河,他的鞋子已经冲没了。
王月明便光着脚行走,直到凌晨4点多才回到家。一宿没敢合眼的老伴一见他,便心疼地说,“老头子,你不要命了,以后等天亮了咱再去出门看病吧。要是你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我可怎么办呀?”
然而,在王月明看来,“乡亲们夜里打电话,一定是坚持不住了才找我出急诊,所以我得去。”
经常出急诊和夜诊,一顿饭吃三四次对于王月明是常事。常年生活不规律,让王月明患上严重的胃病。除了出诊,他还要挤时间侍弄自家的两亩多山地。孩子们劝他说,都快70岁的人了,歇了吧。王月明却说:“咱们村子小又偏远,村里的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现在住的多是老的小的,我要不干了,谁来干?”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