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1-28 21:37:55 热度:498
新华网合肥11月28日专电题:医闹是如何产生的——勾勒医患矛盾升级脉络图
新华社记者鲍晓菁、廖君
“我们也知道‘医闹’不好,但是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这是记者在采访多起医疗冲突事件中,患方常常说的一句话。
“医闹”是如何产生的?为何患方宁愿信“医闹”而不信医生?医患矛盾真的是一个“死结”吗?记者近日在湖北、安徽多地了解到,屡屡发生的医患冲突事件、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其背后有着一张清晰的医患矛盾步步升级的脉络图。
源头: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不满意
一个专家号数十元,看诊的时间不到几分钟;一个小手术,花费上千元,术后伤口竟然还感染;住院一整晚,也不见医生护士来问问病情……患者对于医院的“吐槽”不计其数,总结起来无外乎六个字:“看病难、看病贵”。
医生们也觉得委屈。他们天天都在满负荷运转,一上午要看近百个病人,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周的手术都排满了,困了只能在手术室闭会儿眼;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还要不断地学习、进修、发论文……
一名刚刚升为住院总医师的年轻大夫说,每天6时多一睁眼就开始忙活,有时抢救病人整夜不能休息。重压之下,医生很难再有职业激情,疲惫易怒已经成为他们的常态。
“年轻医生有生存压力、稍有年资的医生需要考虑职称晋升,科室主任等专家级别的医生要争取项目、经费。”一位已经在医院工作了30年的医生告诉记者,“医生”的光环之下是逼仄的生存窘态,真正把心思用在患者身上的医生是越来越少了。
患者自身亲历了诊疗问题、态度欠佳、收费高昂,媒体也在不断曝光医疗腐败、医疗事故、过度医疗等等新闻,许多患者及家属自然而然地将治疗效果不理想归咎于医生不负责任,医患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升级:医患双方缺乏沟通平台,“医闹”兴风作浪
“每年白大褂都要被撕破好几件。”安徽省一家医院医患调解中心负责人说,“没办法,我怎么说,病人、家属都不会相信院方不‘护短’。”
医生们都很怀念十年前的医患关系。“那时候,病人至少是信任医生的,沟通起来也比较顺畅。”然而,相互警惕、相互防备已经成为医患关系的新趋势。一旦出现纠纷,医院不得不直接面对“来势汹汹”的患者。
“信任破裂之后,患者不理解医学的局限性,他们也根本不相信院方能公正地处理争执。而院方确实也要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双方已经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谈下去。”一名医院负责人称,即使是一起正常的手术并发症,并且在术前就已经明确告知风险,依然会引发患方强烈不满。
“打官司时间太长,程序繁琐,我们都是外地人,跟医院耗不起。”记者采访了多起医疗纠纷的当事人,他们称,“医闹”是他们能够争取最大赔偿的唯一办法。“我们保证帮你多要20万元。”职业医闹的承诺让患方在孤注无援的处境中看到了“希望”。
但是,职业医闹的介入,让医患纠纷愈演愈烈。“很多次,我们都要求打官司,但是患方根本不答应。他们知道打官司不一定能赢,但是闹的话,医院很可能会给钱。”一名医院的法律顾问称。
为了维护医院的声誉和正常的诊疗秩序,医院也不得不在“医闹”面前妥协。医患纠纷的处理由此进入了“闹”与“赔”的“死循环”:赔的案例越多,闹的纠纷越多;赔的金额越来高,“医闹”的开价也越来越高。 “原本是为了息事宁人,现在倒好,让‘医闹’尝到了甜头,越闹越凶了。”武汉一家医院的医生这样说。
僵局:“白色暴力”频发,医院安保升级
多名医生告诉记者,职业医闹的介入,有着非常恶劣的“示范”效果,他们往往挑动患方的“仇恨”情绪,针对医生的暴力事件屡屡发生: 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一名患者因手术后感觉不适,持刀刺杀医生,造成1死2伤;10月22日,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发生伤医事件; 10月21日,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主任被患者家属殴打致眼角受伤、脾脏破裂;10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一名医生被患者及家属打至昏迷……“每天上班提心吊胆,没有任何安全感。”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这样告诉记者。
针对“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院的安保也在不断升级: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公安部印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发生在医院的事件,维护正常诊疗秩序;警务室进驻医院,威慑“医闹”……
“早知道从医的风险这么高,职业尊严和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证,我一定不会学医。”即将毕业的医学院学生陈军告诉记者,“很多同学都去学了跆拳道、武术等防身术,还有一些同学干脆放弃了毕业后从事临床。”
“加强安保治标不治本,‘医闹’依然无孔不入。”一名医院管理者认为,“以暴制暴”难以打破医患关系紧张僵局,反而让患方对医院的不满和愤怒积累,加剧了患方与医院的对立。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