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战胜疟疾:最有胜算的或许是疫苗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9-24 14:40:17 热度:767

□ 张田勘

  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罗伯特·塞德(Robert A. Seder)等人的文章:他们采用美国Sanaria公司(总部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研发的恶性疟原虫(Pf)子孢子(SPZ)疫苗进行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非洲50多名成年人参加了试验,受试者在为期一年的过程中通过静脉注射了由完整的Pf子孢子制备的疫苗(PfSPZ)。一些受试者接受了4个剂量的PfSPZ,另一些受试者接受了5个剂量的PfSPZ。结果显示,前一组仅1/3的人出现了疟疾,而后一组则无一人患疟疾。而且,受试者接受的疫苗剂量越多,其血液中的子孢子特异性抗体也越多。受试者体内的T细胞也会以一种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对该疫苗活性减弱的子孢子做出反应,同时受试者对疫苗没有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对此结果,一些专业人员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安东尼·法乌希(Anthony Fauci)认为,“这一结果非常有意义,因为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高防御水平疫苗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估计,全球约有一半人口面临疟疾风险,约有2.19亿人患疟疾,66万人死亡;每天有2000人死于疟疾,而且大多数是非洲儿童。人类抗御疟疾一是利用疫苗,二是灭蚊,三是药物治疗。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2025年开发出免疫效果可达到80%左右的疟疾疫苗。但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疫苗很难研发。PfSPZ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的意义就在于,疟疾这一人类难以攻克的传染性疾病有望通过疫苗来预防,不仅有可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抗御疟疾的目标,最终也有可能彻底战胜疟疾。
  蚊子是疾病的理想载体和传播媒介,它们能把病原体直接注入人的血液,因而不仅能传播疟疾,还能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和西尼罗河热等疾病。当然,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疟疾。因此,消灭蚊子或抑制蚊子传播疾病的能力也成为人们的选择。但是,蚊子的流动性和机动性都很强,而且繁殖迅速,控制很困难。目前,在控制蚊子方面也有一些实用的做法,其中的首选就是躲避和毒杀蚊子。例如,由于传播疟疾的主要是按蚊,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方人们使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以及在室内喷洒杀虫剂,主要是拟除虫菊酯,同时也使用争议极大的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
  1962年,美国的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揭示,DDT进入食物链,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以致后来人类社会全面封杀DDT。现在,DDT由于有杀蚊作用而重新出山。虽然DDT和拟除虫菊酯能有效抑制蚊子并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最大的副作用是催生蚊子的耐药性。这无疑为今后防治疟疾制造了障碍,也让环境和生态面临危机。
  当然,抗御疟疾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用转基因的方法让蚊子丧失繁殖力,或者以虫治虫,即用某种细菌感染蚊子,让其失去繁殖能力,或者杀死蚊子体内的恶性疟原虫的子孢子,使其无法传播疟疾。例如,一类称为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就成为研究人员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常见于昆虫(包括许多种类蚊子)体内的寄生细菌,携带它的雌虫与任意雄虫都能成功繁殖,并将细菌传给后代,而不携带这种菌的雌虫与带菌的雄虫生育的后代不能存活。因此,可以让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来控制蚊子。
  不久前,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工作的奚志勇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借助胚胎显微注射技术,使斯氏按蚊稳定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并传播了至少34代,实验所用的蚊子群体完全被感染。但是,沃尔巴克氏体并不能完全阻断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生命周期。携带疟原虫的蚊子仍能传播疟疾,不过效率大为降低。同时,被感染的蚊子在野外环境中如果不能产生足够多的后代,它们就无法与野生种群竞争,起不到防控效果。所以,这种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而综观人类与疟疾的抗争就可以知道,疫苗目前是最有价值的抗御疟疾和其他疾病的武器,用疫苗控制疟疾感染更为直接和方便,PfSPZ的临床初步试验成功就是一种证明。不过,其他疾病的疫苗是通过肌肉内、皮内或鼻腔内给予的,相当便捷,而PfSPZ只能通过静脉注射,这对婴儿或儿童来说接种则极为困难。不过,Sanaria公司已经在探讨如何改善静脉注射系统,比如研发一个微型注射器。当然,疟疾疫苗的保护作用可持续多长时间等问题,也还需要后续研究来确认。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