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9-24 14:36:52 热度:1122
本报广东讯 记者白毅报道 来自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对292位丹麦人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首次发现肥胖和不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指出肠道菌群可以作为新的切入点,为日益困扰现代人生活的肥胖问题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杂志发表。
目前,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全球肥胖人士的数量将会从2005年的4亿人左右飙升到2015年的7亿人,且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很多科学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比“肥胖基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该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定量宏基因组学对292位丹麦人进行了肠道菌群分析,包括169位肥胖和123位非肥胖者。结果发现,根据个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的数量,即肠道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可将人群分为两组,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和高微生物丰富度群体。1/4的样本分布在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其余的样本分布在高微生物丰富度群体。而在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中,肥胖个体所占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高丰富度群体,并且其中的个体显现出更多肥胖的特征。
进一步研究发现,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往往携带更多的促炎症的细菌,而高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则包含更多的抗炎症细菌。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也含有更多的体内脂肪,大都表现出胰岛素抗性,血清瘦蛋白增加,高血清胰岛素,高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现象,并且还伴有其他的炎症表征。因此,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人群患上前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相关的疾病的风险更高。
通过比较过去9年间体重的变化情况,研究人员还发现,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比高丰富度群体体重增加更明显。另外,他们发现了8种具有潜在抑制体重增加功能的细菌,为开发新的对抗肥胖的医学治疗提供了思路。
该研究证实了研究人类“第二套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的差异,能够把不同类型的患病人群分类,并根据对低微生物丰富度人群和高微生物丰富度人群的分析,找出了数种与肥胖相关的细菌,为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防治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
相关链接
肠道细菌或可助减肥
美国一项新研究称,人类的肠道细菌可能会“传染”胖瘦等生理特征,这一发现或有助于开发新的减肥方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9月5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4对人类双胞胎肠道内的微生物进行取样,每一对双胞胎都是一瘦一胖,然后将采集到的肠道细菌分别移植到在无菌环境下培育的小鼠的肠道内。结果发现,与接受消瘦者肠道细菌的小鼠相比,接受肥胖者肠道细菌的小鼠会增加更多体重。
当将这两组小鼠放在一起饲养后,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肥胖者肠道菌群的老鼠变瘦了,而接受消瘦者肠道细菌的老鼠没有任何变化。基因组测序与代谢组学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属于拟杆菌门的特定肠道菌群引起的。当放在一起饲养后,来自消瘦小鼠肠道的这一菌群会“侵入”肥胖小鼠的肠道,导致肥胖小鼠变瘦。
研究还发现,饮食会干扰肠道菌群对胖瘦的影响。如果给放在一起饲养的两组小鼠喂食高纤维低脂肪的健康食物,实验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但如果喂食低纤维高脂肪的不健康食物,则肥胖小鼠不再因消瘦小鼠肠道细菌的“侵入”而变瘦。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