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9-24 08:07:33 热度:707
本报讯 (记者王 丹)9月22日是“国际慢粒日”。当日,由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主办的世界慢粒日暨第一届中国“慢粒”患者大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慢粒”已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一类可控慢性病,患者应积极接受正规药物治疗,按时随访,实现功能性治愈。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列称为四大类白血病。目前确切致病原因尚不清楚。随着2001年治疗“慢粒”的靶向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慢粒”患者的预后已从5年生存率60%增加到了10年生存率85%~90%,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可以通过靶向药物成功治疗的癌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江倩教授介绍,功能性治愈的含义是通过药物治疗,使肿瘤以低水平在机体内能长期存在,且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我国相关指南,“慢粒”治疗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如发生耐药可换用二代靶向药物尼洛替尼。如一线、二线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才考虑进行移植治疗。2009年美国血液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初诊“慢粒”患者经过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8年的相关死亡率只有7%,而其预估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年。
与会专家提示,监测是“慢粒”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接受靶向治疗后,患者需在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等重要时间点进行分子学反应监测,一旦发现疗效不佳,出现耐药或不耐受等情况时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更换治疗方案。专家同时呼吁,靶向药物价格昂贵,应将一线、二线靶向药物尽快纳入医保,真正为患者减负。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6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