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21 10:39:09 热度:1366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余文丽(编号416)
■余文丽(编号416)
汉族,1967年10月生,河北省邢台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余文丽常年在临床一线从事各类高危产妇救治。2010年年底,她主动请缨援疆。在新疆,余文丽待各族患者如亲人,用精湛的医术和热诚的服务践行使命,为一个个家庭带来可爱的小生命,把天使大爱播撒在若羌大地上。
余文丽援助的新疆巴州地区若羌县,地处沙漠边缘,远离中心城市,医疗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医疗环境很差。面对水土不服、气候环境不适、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余文丽全身心投入工作,成为当地医院妇产科的骨干力量。她视各族产妇为亲人,真心实意地为若羌人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当地医生和患者都感动地说:“余医生,拜克亚克西!(维族语:意为‘真是太好了’)”
余文丽鼓励当地年轻医生勇于提出见解,督促他们通过自身学习提高理论及临床水平,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她经常结合疑难病例进行讲解及讲座,把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为若羌县医院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
余文丽正值中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她在援疆事业中勇于奉献获得了若羌人民一致好评,但她对自己的“小家”却心怀愧疚。2011年4月1日,爱人陈志强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住进邢台市第三医院。余文丽经过3天长途跋涉,赶到邢台市第三人民医院,当她带着歉疚和遗憾签字同意手术时,已经错过了立体定位脑部手术最佳抢救期。14天以后,爱人苏醒了,在她精心照顾下,丈夫身体恢复得很快。看到爱人能基本自理时,她说:“若羌地区还有许多患者需要我,在那里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更多好妻子、好女儿、好母亲的健康,为更多家庭带去幸福。我得回新疆去,尽一个援疆医生的本分。你看行吗?”爱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10月下旬,余文丽毅然决定带上半瘫痪的爱人不远万里回到新疆若羌,夫妻共同携手坚持完成援疆任务。她既悉心照顾爱人,又兢兢业业的工作,按时上下班,工作一天也没落下。
对于“最美援疆女医生”的称号,余文丽一直觉得是过于夸奖自己了。她说:“照顾爱人是我的本分,援疆是我的责任,我热爱若羌这片土地。”国家民委、原卫生部、全国妇联及河北、新疆有关方面在北京举办座谈会,《光明日报》等媒体对余文丽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余文丽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吴殿华(编号419)
■吴殿华(编号419)
汉族,1935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
上世纪60年代,吴殿华从自己身上割下8块皮肤、取出5块骨头无偿移植给患者。从医60多年来,他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奉献不辍,始终转战在急难险重的第一线,主持实施了上万例手术,抢救了数以万计重症患者的生命。
1960年,吴殿华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吴殿华曾参加邢台、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自费组织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灾区。在灾区,吴殿华坚守19个日夜,共救治重伤员184人,后又再次赶往德阳地震灾区,回访部分伤病员,并接回3名无人照顾的伤病员免费治疗。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后,他自费组织医疗队赶赴灾区。在灾区的19个日夜里,先后抢救治疗重伤员510余人,抢救40名重伤员转往外省市住院治疗。胡锦涛同志赴玉树考察指导救灾工作时,亲切接见了吴殿华。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得知消息后,他立即和甘肃舟曲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奔赴灾区。在灾区的12个日夜,先后抢救治疗重伤员150余人。2012年2月内蒙古极寒天气、7月河北涞水暴雨灾害、9月云南彝良地区地震,也牵动着吴殿华的心。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后,吴殿华成立了4人急救小组,并紧急准备了价值超过3万元的100种急救药品、80件医疗器械等物资,经过20多个小时的昼夜急驰到达雅安。短短几天时间,吴殿华便诊治了80余名伤员,吴殿华在芦山的义举受到当地灾民的广泛赞誉。
吴殿华从医60多年来,先后13次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劳动模范,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被国际卫生组织命名为世界优秀医学专家。2008年,获河北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感动河北十大人物,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周月华(编号437)
■周月华(编号437)
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
她因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但却治好了更多人的病。20多年来,她靠丈夫背着,为方圆20多公里内的5000多位村民治病,被誉为“最美乡村医生”。
周月华从小患上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生活在大山里,从小目睹乡亲们看病之难,她立志当一名医生,中学毕业进了卫校,后回到村里创办起卫生室,结束了村民翻越大山看病的历史。也在这年,丈夫走进了她的生活。“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一句承诺,开启她“行走在丈夫背上”的行医生涯。2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雪、还是深更半夜,她依靠拐杖和丈夫的脊背,摔过跤、跌过崖,但总是第一时间救护老百姓的生命、守候群众的健康。
一天凌晨,天降大雨。村民杨光照打来电话称,儿媳快生了。她摇醒丈夫、跨上药箱,趴在丈夫背上冲进了夜雨里。那是一条险象环生的山路,右边是绝壁,左边是悬崖,夫妻二人借助手电筒微弱的灯光,艰难前行。突然,丈夫脚一滑,她摔倒在冰冷的泥水里,丈夫掉下山沟,被一棵灌木挂住……历尽艰辛,天亮时分,在她的努力下,杨家的儿媳顺利分娩。
她在用自己的双手为别人守护生命与健康时,却没有时间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村民杨老大的父亲哮喘发作,呼吸几度喘不过气来。接到求助,她与丈夫甩门而去,留下4岁的儿子,独自一人在家睡觉。夫妻俩出诊回到家门口,屋里传来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推开房门一看,儿子坐在地上,身旁一大滩水。原来,孩子睡醒后,不见爸妈,慌乱中把火炉上的开水壶打翻,小手臂烫伤了。
她总是把家人放在了一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员成为她关注的重点,不但关心身体健康,还牵挂老人们的精神需求。空巢老人田贻碧患有高血压,她每次出诊路过老人家,就会带去降压药,嘱咐老人按时服药;汪官珍老人膝下无子,她每次给老人看病,还会带去食物和生活用品;五保老人汪学荣身患多种疾病,无钱救治,她无偿救治老人10年分文不取……
“我是乡村医生,我的使命就是服务群众,做乡亲们的健康卫士!”这些年来,她趴在丈夫的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小山岭,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在方圆20平方公里山村,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丈夫背着她出诊的背影。
周月华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获得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居马泰·俄白克(编号441)
■居马泰·俄白克(编号441)
男,哈萨克族,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包扎墩牧区卫生室医生。
20多年来,居马泰·俄白克奔走在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里,巡回医疗20万公里,用精湛医术救死扶伤,做牧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在哈萨克语里,居马泰工作所在地包扎墩是“未开发之地”的意思,这里最高海拔超过4000米,牧道奇险,稍有不慎,人和马就会坠下山崖,每年都有牧民或马匹不慎摔下送命。在这样一个地方,作为医生的居马泰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病人,居马泰都会毫不犹豫背上药箱,扬起马鞭赶去。很多牧民善意地开玩笑说:“居马泰医生是个听话的飞机。”
2005年1月,正在包扎墩牧区齐巴塔沟放牧的小伙子达开的妻子吐尔逊古丽突然流产。接到口信后,居马泰仔细考虑最有效的抢救方式,如果骑马按常规道路走,需要6个小时;如果翻越海拔4000余米的达坂,仅需要2小时。居马泰果断翻越达坂来到牧民达开的家中,这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嘴里不停念叨:“居马泰,你果然是包扎墩的飞机啊!谢谢你!” 2010年,居马泰去一位牧民家救治一名发烧儿童,遇上暴风雪,人和马坠下百米深的悬崖,居马泰只能拖着伤腿,爬行了10公里,才赶到牧民家。
20年来,居马泰在牧区巡回医疗,总里程超过20万公里,牧区每一道沟壑、每一户牧民他都熟知。20年间,居马泰没有完成过高精尖的手术,也没有治愈过什么疑难杂症,治疗的只是诸如感冒发烧、头痛腹泻、风湿、高血压、妇科疾病等一些牧区的常见病,但就是这样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基层卫生工作者,却让牧民们离不开他。因为在包扎墩这样的地方,医生不仅要医术精良,而且品性必须大度善良。从医20年来,居马泰有个规矩,就是有钱没钱先治病,他个人为牧区牧民减免的注射费、医药费等已超过10万元。而居马泰自己一家五口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他的妻子常年卧病在床,2011年动手术就花去了2万多元。为筹措手术费,居马泰曾去找一些牧民要账,但看到牧民家里的生活情况,又默默地离开了。由于常年劳累,居马泰患上了心脏病,已不适合在高原工作,县里曾多次调他去农区工作,但他都婉言拒绝。他说:“我不能离开,我走了牧民怎么办?”
居马泰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欧阳恒(编号443)
■欧阳恒(编号443)
汉族,193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退休医生。
已逾七旬的欧阳恒,行医50载,是一名解人疾苦、诲人不倦的国医传承者。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与振兴中医事业,是中医皮肤界的领军人物。
欧阳恒近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一张照片有关。照片中,他面戴氧气罩,神情削弱,却仍为来访病人翻写病历。2009年,欧阳恒身染肺气肿,入院修养,而来访求医者仍不断,远至北京、哈尔滨,甚至国外。患者家属回忆:“当天上午他还咳了血,已离不开呼吸机,却仍然头戴氧气罩为我的孩子看病。我看着他轻轻拍着孩子的头,艰难地吐出几个字‘不用担心,会好的’,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2011年,欧阳恒再次入院,病势渐沉。此时他早已声名远扬,对慕名而来的患者,他却每每躬亲问诊。家人说:“他根本不忍心让病人空跑,只会稍微坐着休息、调适一下,就坐下来为病人把脉、写病历。”2011年清明节,老人的身体响起了警钟。他当时已经神志不清,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呼吸机。可当他挺过“鬼门关”,刚出院不久,大家又在办公室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
“他毫不保守,把自己一生的知识积累毫无保留传授给每一个学生;现在湖南省中医院整个皮肤科的医生都是欧老带出来的学生。”欧阳恒的学生、皮肤科副主任向丽萍说:“欧老一直都在带学生,其中硕士、博士不少。欧老的学生遍布全国,现多为中医皮肤界的中坚力量。”
作为中医皮肤科专业翘楚,欧阳恒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皮肤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外科学术带头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顾问。近年来,欧阳恒主持的项目《发扬中医特色,抢救危重病人》获湖南省人民政府记功证书;紫铜消白方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还获得了多项厅级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56篇、科普短文70篇,主编专业著作11部,参编著作5部。
钟晶(编号451)
■钟晶(编号451)
布依族,1982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5年前,钟晶从条件优越的省城贵阳来到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创办卫生所,她用精湛医术救人,用贴心服务暖人,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被誉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一位在省城大医院工作的医生,为什么会自愿到偏远农村,做一名乡村医生呢?2008年,钟晶到贞丰县龙场镇探望丈夫,目睹当地群众普遍缺乏卫生防病知识,看病困难,很多妇女由于观念保守,不愿找男医生看病,小病被拖成大病。城乡医疗条件的巨大差距令她震惊,她毅然决定,从贵阳的大医院辞职!一方面是为了与丈夫团聚,一方面是为了给群众看病。安置好幼小的女儿后,她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条件非常艰苦的龙河村创办了卫生室。她走村串寨,为全村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讲解防病知识。谁家大人打工去了,小孩有病;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么药;钟晶心里都一清二楚。她自己动手制作中药,病人来看病,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尽量让病人省钱。对贫困、空巢老人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坚持上门为瘫痪老人定期检查、治疗,晚上还给留守老人送药。她每天早上7点20分起床开始为群众看病,为了帮病人打针,经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2009年,丈夫调到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内工作,但钟晶仍然舍不下这里的乡亲,依然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村里常有老人夜间发病,家人跑到卫生室请钟晶到家里给老人治病,钟晶总是有求必应。去的时候,有病人家属陪同,但回来的路上,往往是独自一人,行走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每次夜间回来,钟晶总是热汗冷汗湿透衣裳。钟晶在村里,与乡亲们可以天天见面,与丈夫却很难见上一面,与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更是只能一年见一回。不能照顾家人,无法孝敬父母,她很内疚,但她说:“我很想他们,但我也放不下这些乡亲啊!”
钟晶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贾立群(编号454)
■贾立群(编号454)
汉族,195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
贾立群从医36年来,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理念,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确诊7万余例患儿疑难疾病,挽救2000多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为无数身处绝境的患儿家庭重新点燃美好生活的希望。
贾立群经常白天进手术室观察手术过程,夜晚上网查阅国际超声期刊,不断探索、反复试验,发现了小器官探头的优势,并推广应用到临床上,提高了儿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使北京儿童医院超声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了国际水平,被国内同行誉为“B超神探”。在面对疑难重症患儿时,他总能凭借精湛的技术、勇于担当的精神,让难题迎刃而解。2009年12月,一名甘肃的8岁女孩,肚子疼了6年,在当地医院两次手术都没有找到病因。贾立群做B超时,发现患儿肠子上有个黄豆大小的小囊肿,迅速确定这就是腹疼的原因。做手术时,外科大夫打来电话说腹腔打开了找不到囊肿。他迅速赶到手术室,将消过毒的B超探头经切口直接放入患者腹腔内仔细查找,发现小囊肿的位置在胰头后面,被胰头包着。主刀大夫眉头紧锁,感到难度太大,容易损伤胰腺,形成胰瘘。贾立群凭着多年的经验,十分自信地对主刀大夫说:“放心,我用探头给您引导。”两小时后手术成功,家长对主刀大夫千恩万谢,主刀大夫感慨地说:“手术的功劳是‘B超神探’贾立群的。”
贾立群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常态,用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对待所有患者,廉洁从医。为了履行“24小时随叫随到”的承诺,他至今仍住在医院附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婉拒患儿家长感谢塞给红包,他将自己的衣兜缝死,被家长们亲切地称呼为“缝兜大夫”。由于超声检查需要空腹进行,为减少孩子挨饿时间,他经常利用午饭时间为患儿做检查,甚至带病坚持工作。有一次,他腹部不适,按着肚子完成所有的检查后,才赶到成人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患有急性阑尾炎已穿孔坏疽,马上做了急诊手术。面对主刀大夫的不解,他忍着疼痛有气无力地说:“看着家长焦急的目光,我实在不忍心啊!”
贾立群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4-11-23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