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20 11:12:03 热度:1320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孙茂芳(编号112)
■孙茂芳(编号112)
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地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的历程。他先后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去世。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元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元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他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一位名叫高志云的老人,儿子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老伴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扫墓,至今已有20年。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接触到很多贫困家庭,这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公益行动。自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河北省农民卫福安,女儿6岁时患上糖尿病,卖掉房子来京看病,孙茂芳让他们夫妻住在自己家里,省下住宿费为孩子看病,并带头捐款,一周内募集了3万多元,使孩子得到救治。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先后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帮助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达39万多元。
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百余支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开通“京城雷锋孙茂芳”微博,组织“十联学雷锋爱心团队”开展助民帮困活动。从2012年至今他到全国12个省25个市开展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行程8万公里,做学雷锋报告280场,听众38万多人。
孙茂芳荣立个人一等功,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军学雷锋标兵、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何敏(编号119)
■何敏(编号119)
满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第4医院妇产科主任、外科副主任。
19年来,何敏在青藏高原上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巡诊近15万人次,接生新生儿5000多名,以服务患者、热心助人的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着雷锋精神,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誉。
2007年冬,何敏和战友们冒雪开车去救治牧民宫保难产的妻子,途中车翻进沟里,何敏左腿被严重压伤,但她从车里爬出后一瘸一拐步行3个多小时赶到宫保家,挽救了母子生命。驻地藏族同胞有跪着接生的习俗,为给一名藏族产妇接生,何敏曾跪在地上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手术。许多藏族妇女只有遇到难产等危险情况时才会到医院,何敏所在科室收治的孕产妇90%以上都属于急诊。2007年的一天深夜,38岁高龄产妇才让卓玛被家人送进何敏所在的医院。经检查,胎儿脐带缠住脖子,需要立即做剖宫产手术,但产妇及家人坚决反对,何敏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最终顺利接生。有的孕妇来医院时没带婴儿衣被,何敏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缝制婴儿用品,迄今有800多名新生儿用过她亲手缝制的衣物。
2010年年初,何敏患了乳腺癌,并确定了手术日期。但当得知医院将派医疗队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后,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她的丈夫竭力劝阻,她却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大难面前不能当逃兵。”在玉树,何敏带病抢救伤病员,连续10多天高强度的工作使她累得直不起腰来,她就用手撑着桌子接诊,靠服用大量止痛片硬挺着。由于劳累过度,她失声4天,仍坚持用手比划着抢救了3名难产孕妇。救灾期间,何敏共救治伤员1200多名。何敏患病住院后,一些从草原上赶来的藏族牧民跪在她的病床前,虔诚地为她祈福。
这位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高原军人,继续以她的顽强、豁达和坚韧书写着一位白衣天使的生命华章。只要身体允许,何敏都主动参加医院组织的巡诊,近两年来先后赴乡村和牧区巡诊17次,诊治病人3000多人次,每次巡诊她都要把电话留给病人,以便他们随时咨询。工作之余,何敏还经常询问患者康复情况,定期给病人寄去药品,给困难家庭送去蔬菜粮油。
何敏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高原模范军医等荣誉称号。
张兴儒(编号123)
■张兴儒(编号123)
汉族,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利群医院院长。
从2006年至今,每年夏天,张兴儒都会与上海同行组成“慈善光明行”医疗队,来到青藏高原、天山脚下、内蒙古大草原和云贵山区,为白内障病人义务治疗。“光明使者”是他们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些被救治过的人们对他和队员们的最高评价。
几年前,张兴儒在北京大学进修,听一位西藏学者讲,藏区有的群众无医可求,慈善人士捐款建了医院,却大半年招不来一名医生。那时,他萌生组建志愿者医疗队的念头,每年去一个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为患眼疾的病人义务诊疗。返沪后,张兴儒与医院领导商量,决定组成一支医疗队,前往那位西藏学者提到的地方——川藏边界佐钦乡,开展以白内障复明手术为主的慈善医疗。大伙儿合计,就叫“慈善光明行”,寓意助盲者重见光明。
首次出征,13个人4辆车,带了270多种医疗器械,最终在佐钦乡义诊1000余人次,做了18例白内障复明手术。需要诊治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医生、护士几乎不眠不休。临别时,因人工晶体带得有限,仍有人无法得到医治,队员们带着些许遗憾告别,心底却被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打动。有队员后来回忆说:“看到失明大半辈子的老妈妈看到光亮时感激不已的表情,此行的价值也得到最大实现。”
7年来,“慈善光明行”志愿者医疗队一路跋山涉水,到过西藏雪域高原、阿尔泰山脚下新疆青河、甘肃甘南黄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黄河源头青海果洛。他们克服交通闭塞、高原反应、设施不齐、环境艰苦等困难,为当地居民免费诊治眼病5604例,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721例。他们让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10岁男孩看见父母,患有严重倒睫的16岁女孩背上书包,一个家庭的5位盲人成员恢复视力……
这支队伍从首次出征的13人,到如今越来越多人主动请缨,有医学精英,还有大学教授、民企老板、国企高管等。张兴儒说:“帮助患者重见光明,不断修炼着我们向善的心境,让我们感受到由衷的快乐。”
张兴儒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
洛松江村(编号139)
■洛松江村(编号139)
藏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边坝县沙丁乡卫生院院长。
18年来,洛松江村踏冰卧雪,风餐露宿,足迹踏遍怒江两岸,带病为各族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守护了生命,传递着幸福。
沙丁乡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距离昌都地区有400多公里,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一年无霜期只有不到100天,平均海拔高度达3500米,最高海拔超过5500米,加上怒江环绕、山谷幽深,至今,沙丁乡16个自然村中的13个村依然不通路,全乡3400多人治病都依靠洛松江村出诊治疗。
20多年前,洛松江村的外婆突发心脏病,方圆几百公里找不到一位医生,全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魔夺去老人的生命。13岁的洛松江村立志长大后要当医生,卫校毕业后他便回到母亲的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1996年冬天,在尼木乡发生了一场严重车祸,4人当场身亡,7人伤势严重。救人迫在眉睫,洛松江村在无任何手术器具的情况下,硬着头皮,用缝衣物的普通针线经过简单消毒后,从当晚的7点多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为车祸伤者一一做了手术,7位伤者平安获救。没过多久,洛松江村去为一位身患肝炎的牧民治病,在翻越雪山的时候,不慎从马背上摔下,导致右腿髌骨骨折,他硬是拖着一条伤腿,忍着病痛,一瘸一拐地走到了患者家为其治病。牧民的病治好了,洛松江村却在患者家躺了近半个月才能下床走路。洛松江村说:“我最怕我的腿残疾了,如果我的腿残了,那我还怎么去给农牧民群众看病啊。”
洛松江村行医18年,翻越大山6000多次,长途跋涉数万公里,出诊数万次,接生400多个孩子,每年约有200天走在巡诊的路上。他每个月只有150元基本报酬,除了最简单的生活支出外,他把其余的费用都用在为乡亲们治病上,很多巡诊都是免费治疗。看到他的艰辛,妻子曾经无数次劝他转行。洛松江村说,干了18年,想放都放不下,也舍不得乡里的百姓,不愿看到他们承受病痛的折磨。
香九妹(编号148)
■香九妹(编号148)
藏族,1947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西当村乡村保健员。
50年,她从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50年,陪伴她最多的是药箱;50年,她治愈的村民数都数不过来。有时一年下来,乡亲们欠下的医疗费达几千元,她仍然翻山越岭,几乎天天在外出诊。50年时间,她变成了乡亲们心中的“妈九”。
1962年,15岁的香九妹被当时的公社聘为保健员,在当地的公社卫生院接受培训,从此踏上了编外医生的道路。刚开始,她到卫生院取药时澜沧江上没有桥,她就背着药品滑溜索过江。她出诊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雨崩村,每次到雨崩村出诊,她需要翻越海拔4120米的雪山垭口。渴了,她就掬起路边的一捧山泉;累了,她在树荫下稍作休息;饿了,她从口袋里拿出干粮;冷了,她将身上的腰带再紧一紧……
1971年8月22日,香九妹怀孕已近分娩,村里又流行麻疹,她仍坚持在早上8点左右到距家4公里的西当村出诊,给村里的患者打针、送药,一直巡诊到下午3点准备回家。可刚走到村口,就感腹痛难忍,凭着多年的经验,她知道自己临产了,遂绕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在小路上,她分娩了,没有人在她身边,她强忍着疼痛脱下了身上的羊皮褂子,包住刚出世的孩子,从随身携带的药箱里取出血管钳夹住孩子的脐带,处理完之后,拖着病体、抱着孩子艰难地走到就近的人家求救。香九妹的4个孩子中有2个是在出诊途中生产的。在行医的1.8万个日日夜夜里,香九妹为多少村民看过病,接生过多少孩子,她全然记不清楚了。她只是说:“我只记得这里的孩子基本都是我接生的,很多家庭祖孙三代都是我接生的。”据了解,在西当村的9个小组和邻近的村落,由她接生的孩子超过了200个。
2012年,香九妹的老伴不幸中风,半身瘫痪,卧床不起,不能言语,吃喝拉撒都要香九妹照顾。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乡亲们出诊,给前来看病的病人打针、吃药,并且从无怨言。看到香九妹总是出诊顾不了家,乡亲们在农忙时节就来她家帮忙,算是给她的回报。
香九妹有着50年的诊疗经验,乡亲们亲切地称呼她“妈九”(藏语表示亲切的称呼)。
章金媛(编号156)
■章金媛(编号156)
汉族,1929年4月生,民盟盟员,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护理部原主任。
2000年,章金媛组织17名退休护士成立江西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13年如一日,她带领爱心团队,用专业护理服务,让鳏寡孤独者脱离孤寂,让病残者重燃生活希望。
家住南昌苏圃路的陆子云老人瘫痪在床10年,生活不能自理,身上长满褥疮。章金媛定期上门为老人进行护理,还自己掏钱买药,为老人治愈了褥疮。北湖社区的梁甫章,因生活受挫跳楼自杀未遂,瘫痪在床3年。章金媛知道后,每周定时为他按摩,和他谈心,让梁甫章重拾生活希望。两年后,梁甫章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并拄着拐杖加入章金媛的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江西省造血干细胞及遗体、器官的志愿捐献者。
13年来,章金媛和她的团队,将志愿服务扩展至保健预防、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救护培训等72项专业化服务领域,先后为50多万人次提供爱心服务,成为新时期专业志愿服务典范。在章金媛的影响下,5所院校的3000多位学子加盟到了她的爱心团队;全国12个省(市)的志愿者纷纷参与其中;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志愿者,也不远万里,慕名参加。如今,章金媛所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已发展到南昌有4000多人、世界各地有7万多人,社会公益服务达9.2亿多个小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雷锋团”。
随着爱心队伍的扩大,章金媛将服务内容拓展到更宽广的公益范围。2007年,章金媛促成在江西省民政学校成立全国首个爱心(养老)护理职业学校,并一直坚持教授居家养老、保健康复等专业课程,为多所福利院培训数百名专业护工。2012年1月,她组织志愿者开展“关注留守儿童”行动,深入贫困地区小学为留守儿童助困、助学、助医。2013年春节期间,章金媛顾不上和子女团聚,每天带着志愿者在南昌火车站为旅客提供服务。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章金媛组织志愿小分队在灾区为灾区居民提供医护服务7天。
章金媛荣获南丁格尔奖章、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特别贡献奖、南昌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4-11-02
2024-11-02
2024-11-02
2024-11-02
2024-10-31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