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8-15 15:34:59 热度:1065
本报记者 赵文
一个150余张床位、150多名职工的山区县级中医医院,坚持以提高员工队伍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工资分配和绩效考核为路径,医疗体制综合改革走在陕西全省前列,被誉为“镇安模式”。
新机制: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该院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综合目标设定、院科绩效评价、支持系统应用、绩效结果对等。综合目标设定是主体,它把技术流程量效目标(业务数量、质量、中医特色)、客户服务量效目标(职工、患者满意度)、学习成长量效(继续教育、医学科研等)、财务量效目标(人均业务收入、床均业务收入、营运成本控制、药占比收入)等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量化打分,以绩定酬。
考核评价在日常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年终兑现。以科室主任、护士长为主体的考核小组将医院下达的综合目标分解到小组和个人,并实施日常考核记录在册。医院绩效考核则一周一个专题,通过对部分科室的考核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提高,年终进行综合评价,与科室的激励支持、薪资兑现挂钩。?2012年,医院将工资的40%和医院收入的40%用于绩效考核分配,基本工资按出勤率发放,绩效工资按考核结果兑现到科室、个人,职工满意度较得到明显提升,员工更加重视岗位效率的提升和创造性的发挥,更加注重综合量效目标的完成与质量的提升。
新体制:体现能上能下原则
长期以来,医疗卫生单位的职工习惯了拿着“铁饭碗”吃“大锅饭”的生活,职工的服务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减退是普遍现象。要破解这些顽疾,首先必须从“人”的因素上下功夫。以院长要招聘、职工要聘用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在该县全面推行,使院长能上能下、职工能聘能退、工资能高能低。
破除唯学历论。该院内科邓主任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自学取得了中医本科文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患者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制度改革后,他成功地通过低职高聘竞聘为内科副主任医师。
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县政府设立的20万元、医院自筹的10万元人才基金,选送56人到三级对口支援医院进修学习,免费培训了81名基层人员。
新制度:控制医疗总费用
为减轻患者看病负担,该院在统一执行日均限额、单病种限额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临床路径,并推行超费责任追究制,即费用超支从基础职务工资中扣除,80%由医生个人承担,20%由科室承担。手术科室和一般科室药占比、抗生素分别控制在45%、50%和80%、55%以内,医院每周对住院患者的医疗费、药品费统计分析,向药占比超标、平均费用超标的科室和个人下发书面通知,限期整改,对连续三个月拒不整改的个人,医院视情况予以高职低聘;对每月违规超费10人次以上的科室,其超费金额从当月绩效工资中扣除(不足部分在下月补扣)。此外,该院还要求科室要扩大中医药应用范围,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要达到60%以上,中医药参与率达到80%以上,门诊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30%以上,限制贵重药、新特药使用。
2012年,该院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42%,抗菌药物由134种减少到35种,药占比下降了9.3%,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下降了14.3%和4.6%,而门诊中药处方却增长了14.5%,病人量占到了新农合的30.5%。
该县积极引导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相续出台了县乡一体化管理、医师多点执业、劳动报酬补贴等扶持政策和措施。如县中医医院副院长担任米粮镇中心卫生院名誉院长,卫生局给补助津贴;县中医医院为乡镇卫生院购置80余万元的骨科牵引床等设备,大力推广农村适宜技术;多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定时在乡镇卫生院坐诊、会诊、查房,在基层医院发挥传帮带作用。一系列措施,盘活了乡镇卫生院现有资源,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中医用中药,实现了中医事业得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目标。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16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