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15 07:57:25 热度:521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因而对其研究是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之一。近日,我国学者在提前预判死亡风险和患者科学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新发现:死亡风险可预测
北京安贞医院教授心内科主任 马长生
虽然如今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主动脉夹层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势头。根据相关报道,2007年全球6个国家18个中心施行的682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为23.9%,148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58.1%。可见这是一类高死亡率疾病。
先前已有研究指出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但仍缺乏二者相关的确切关系,为此,我们研究组对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已发表于8月的《Heart》杂志上。
该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式,研究对象为114名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研究人员检测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
受检者中有31名患者死亡,对比结果显示,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主动脉直径水平均高于存活的患者。而且,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要高于B型。研究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和主动脉直径呈正相关,与主动脉夹层类型及起病时间呈负相关。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及急性主动脉夹层类型,与住院患者死亡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若D-二聚体≥5.67μg/ml,其预测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3%及75.9%,若C-反应蛋白≥11.21 mg/L,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和 54.2%。
研究结果表明,D-二聚体≥5.67ug/ml、C-反应蛋白≥11.21mg/L、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均为急性主动脉夹层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将会使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式更加完善,并降低急性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新理念:系统管理疗效才好
哈医大附属一院教授 刘宏宇
如今,临床主动脉夹层病例在逐年增多。以哈医大附属一院心外科2008年至2012年主动脉夹层手术例数为例,5年手术例数翻了3.44倍。
国内的主动脉夹层病人越来越多,越治越多;非计划内的二次手术越来越多;患者的医疗支出越来越多,其生活质量却越来越差。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只注重疾病诊疗,而忽视了疾病管理;只注重三级预防,却忽略了一级预防,忽略了出院后对患者终身的个体化康复医疗。
在欧美国家,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较国内晚的主要原因是重视高血压,能对高血压积极防控。我国对高血压的控制与干预率较低,致使主动脉夹层发病年轻化与发病率上升。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必须首先“锁定”高血压,因为有70%~90%的主动脉夹层病人并存高血压。
其次,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也是重要的原因。再有,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医生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术后指导或指导不规范、病人的依从性差,也共同推进了主动脉夹层发病率的“水涨船高”。因此,注重一级预防,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以及注重术后的康复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主动脉夹层疾病管理可从几部分着手实施。首先是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疾病管理组织结构,针对患者不同病因进行统筹管理,制订具体预防或康复计划。其次是建立个体化的健康档案,随访人员通过调查、健康体检和周期健康评估等方法,收集病人的身体信息。再者,制订相应计划并实施干预。最后是定期监测。(衣晓峰 吴 丹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30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