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13-08-06 22:32:00 热度:1104
南方日报评论员
8月2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随后恒天然公司正式向包括3个中国客户在内的共8家客户发出了提醒。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对外公布了4家企业的名单,这4家企业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
我国许多家长都仰慕新西兰奶源的大名,即便在国内没有统一销售途径的情况下,仍不惜在海外代购、网邮新西兰本土的奶粉,此次出现质量问题的恰恰包括新西兰本地的奶粉品牌。而质量问题的源头则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名词——肉毒杆菌。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不正确加工、包装、储存的罐装的罐头食品或真空包装食品里都能生长。尽管肉毒杆菌对成人和1岁以上的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1岁以下的婴儿存在较大威胁,尤其婴儿奶粉必须使用温水冲泡,更是给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样一种毒素竟然匪夷所思地出现在婴儿奶粉之中,企业质量管理与监测的漏洞显而易见。
昨日恒天然集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部分含肉毒杆菌的乳清蛋白粉流入中国进行说明,并向中国消费者道歉。恒天然解释称,乳业公司通常不检测肉毒杆菌,因为它极少出现在乳品中。在今年3月恒天然对一个产品检测梭菌属微生物时发现结果呈阳性,被初步判定为质量问题。经过接下来的一系列检测,7月31日在数以百计的梭菌属微生物中确定是肉毒杆菌。恒天然对于原因的解释是详尽的,但结果却不是让人满意的。如果在初步判定为质量问题之时就能作出最坏的预测,能采取更为谨慎的措施限制问题原料的流出,或用其他批次产品替代问题产品,都不至于在今日把质量问题发酵到如此之大。事实上,国内一些企业使用问题原料所生产的奶制品已经销售完毕或大部分销售完毕,这个时候的召回或警示能有多大作用值得商榷。梭菌属微生物确实数以百计,其中大部分对人类无害,但不太幸运的是,被检测出来的是几乎最为糟糕的肉毒杆菌,这出乎了所有消费者的意料。而这样一批混有毒素的原料经由生产商、进口商、零售商,遁迹于国内外一连串、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监管,长驱直入婴儿奶瓶之中,恐怕不论作何解释,责任都是无法逃脱的。
这种责任不仅仅在于生产商,因为事件最后还是依赖于生产商自身的责任感与检测程序,才将毒素挖掘出来。监管责任应该是奶制品链条上的所有责任人。对于为何我国未能在问题产品中检测出相关毒素,相关部门表示,问题原料尽管已经进口国内,但可能没有应用于生产程序,所以未能检测出来。事实上我们看到,某家企业涉事批次的产品已经销售一空,而各个检测环节中都没有发现任何纰漏。出现质量问题涉及企业的管理能力与监测能力,这跟外资品牌还是内资品牌没有任何关系,尤其在婴幼儿食品领域,只要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足够谨慎,都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自曝丑闻依赖于企业的良好生产文化,亦得益于严格的质量监管流程,得益于企业对监管制度的畏惧。在此次肉毒杆菌事件中,恒天然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管理不力的反面典型,也树立了一个企业良心的正面榜样。这两点都值得我们的企业和监管者反思与借鉴。
事情发展至今,对于消费者而言,信息应该是相对对称的,我国涉事的4家进口企业迅速被锁定,问题产品批次被立马封存与召回。但事态发展是否已经得到控制,这恐怕是消费者更为关心的问题,各方责任人都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是下一步必须达至的目标。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30
2024-09-25
2024-09-21
2024-09-20
2024-08-26
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