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2-03-07 09:39:22 热度:748
今年两会上,医改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经过3年攻坚,这项关乎每个人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这个关口,医生的努力和配合显得至关重要。诚如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言,中国要想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离不开600万医生的理解和支持。
2010年,中华医学会等8个行业组织曾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国医药卫生工作者积极投身医改,为实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然而,过去3年中,医生多数时候更愿意沉默以对。即便是在允许多点执业等“利好”措施面前,他们也显得有些被动消极。唯有在受到舆论指责时,他们才愤而疾呼、痛陈心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如何调动医生群体的积极性?
3月6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新浪网联合进行“医生为什么沉默”访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主任温建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教授李森恺,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乌兰县蒙医院副院长菊红花共同探讨。
温建民认为,医生沉默的直接原因是表达平台少。媒体常常爆料医院的恶性事件,舆论进而围剿医生,横加指责。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很难正常跟社会进行沟通交流。虽然通过人大、政协等渠道,中央对医务人员的情况还比较了解,给予积极的肯定,但是普通老百姓却对医生这个职业相当隔膜,对医学这门科学比较陌生,从而产生了不少误会。加之医生队伍中确有些害群之马,更加重了医患之间的隔阂,造成了许多的矛盾纠纷。
李森恺则回忆起多年前,也是在两会期间,有人专门在报纸上画了幅漫画,将医生的白工作服染成黑色,谓之“黑衣天使”。“这让所有的医生都感到很伤心。”他说,从个体而言,医生学习时间最长,劳动强度很大,个人价值也难体现;从职业而言,医生救死扶伤,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无论如何也没有到“黑衣天使”的地步。如此,谁还愿意说话?!
对于人们关于医德崩坏、过度诊疗等方面的责难,这3位医生委员则各有不同看法。
温建民提出,这是体制之祸。到目前为止,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合理正当的体现。“以我们中医为例,针灸一把才4块钱,你到发廊理个头又多少钱?一个老专家干一辈子,挂号费还不够买个西瓜,这能说是正常的么?这对医生是公平的么?”他认为,政策一方面限定死了医疗服务收费,一方面又在卖药上开了口子,无疑是在把医生往邪路上推,“毕竟医生也要养家糊口嘛”。
他认为,没有谁比医生更不愿意在看病的时候还算计着能从多开药中提成了。这是一种折磨。可是,体制的指挥棒却指到了这里。财政不投入,让医院自己挣钱,还要让医生靠卖药挣钱,情何以堪?!
李森恺说,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被认可的,没有谁希望天天被辱骂。公众现在对大处方等很有意见,医生也不是不知道。不过,杜绝的办法却不是辱骂、指责医生,而是要对医生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对不当的收入进行规范。在医生的劳动价值有了正当体现时,如果他还开大处方,医学会应该吊销他的执照,踢出这个队伍。而当医患发生纠纷时,能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机制。别动不动就撕破脸了。患者骂医生无良,医生怨患者胡闹。
他还特别推崇医疗规范化。规范化了就不会有大处方。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都有程序,照章办事,患者有问题可以随时查验,这不仅有利于监督,对医生也是个保护。另外,规范化了就不会有医生吹牛。现在有些医生自信过头,觉得医学无所不能。医学是个发展中的科学,其实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
让人惊异的是,菊红花却没有类似的烦忧。她说,在乌兰县,医患关系其实很和谐,也没有什么大处方。那里仍然是熟人社会。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还有空跟他扯闲篇儿。有时候看个病,只是看一下、针灸啥的,不用拿药的话,一分钱都不付就走了。医患之间相当信任。“谁要是多开药,估计以后都没脸见大家了。”
对于菊红花来说,基层让人发愁的是缺人,更缺有水平的人。“我们医院最近一次进新人都是10年前的事儿了,最大的科室内科也就三个大夫。”菊红花说,这几年,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都上来了,房子大了,设备也有了,但就是招不来大学生,招来了也留不住,院长急得直跺脚。大学生为什么不来?没有前景,待遇还是差。
“去东部地区调研,最让我羡慕的是,那里的医院年轻人多,还时不时听到谁结婚了,谁谈恋爱了。我们这常年就那几十个熟脸儿,早就不谈这些话题了。”她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