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3-05 21:59:38 热度:782
□本报评论员□
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对破除以药补医改革试点进行的探访,在上周已经作了报道。这些地方的探索迈出了步子,取得了初步成效,令人欣喜。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了隐忧,了解到了改革者的一些困惑。
从记者探访的改革试点看,实行药品零差率都被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但是应该看到,零差率只是破除以药补医的起点,如果只是简单地将药品销售差率归零,而不进行一系列制度设计,是不能自动生成公立医疗机构良性运行机制的。
比如,有的地区在改革之初,认为财政补得起,只需按照加成率测算出一个补偿金额即可。但在实际运作中才发现,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未变,医生依然沿用以药补医机制下的行为模式,再加上医保的补偿作用没有到位,所以财政补偿的压力很大,以至于难以持续发展。
有的地区则反映,在机制重建中,只有卫生部门是“急先锋”,虽然初战成效显著,让人鼓舞,但是如果只能自己闪转腾挪,单枪匹马,没有其他部门积极配合,难以将改革大幅度推进。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理顺价格,使医护劳动获得合理补偿,以利于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重建。然而,这正是许多地区面临的难点。价格调整涉及诸多复杂因素,社会比较敏感,因此一些地区即使将定价权限从省级下放,都因难以找到“合适时机”而搁浅。有的地方还对调价幅度作了硬性规定,即使有所调整,怎奈医疗服务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规律,小幅调整于事无补。浙江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鉴。据介绍,该省将定价权限下放给试点县,鼓励按照终结以药补医的实际缺口调整价格,争取补偿一步到位。由于调价后增加的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支付,因此没有增加群众负担。这样的思路或许能够给其他试点地区以启发。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如何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应该成为改革的重要方面。比如,有的地区是以监管为思路,并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举措,集中力量,高密度监管试点医院完成控费、控比指标。但按照这种做法,一旦改革在各个医院全面推开,有限的行政资源能否顾得过来?没有医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是很难推进的。一些改革者提出,医保应该通过支付方式的改革,使医院产生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内生动力。这虽然不像降低药价那样可迅速成为看得见的实惠,但却是推进改革和实现多方共赢的实招。
而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则更为复杂。医生的评价体系还远未完善,目前考核的指标也相对简单。因此在有的地区,已经有改革者反映,要当心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苗头。
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第一轮记者扫描中,改革者提供的思路和思考,向我们证实了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新机制应该是改革的目标。如果不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就无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在这一轮探访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改革试点“医者先行”的决心、直面困难的勇气以及在实践中的智慧,他们艰难的探索,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随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困难会越来越多,但改革者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改革越来越接近理想。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