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家提醒理性看待生物医药产业园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7-23 12:56:10 热度:1167

  7月10日,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建集团”)在京举办“打造中国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性功能化园区——北科建集团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推介会”。专家在会上强调,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已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强大引擎,但在其“火热”之下我们亦需要冷静思考,长远规划。
  考虑建设项目的临床价值
  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介绍,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全国各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统计表明,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专业性生物医药产业园达400多个,我国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内都涉及生物医药产业,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建设特色明显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是提升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中国梦”的重要载体。
  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谈到,近几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迅猛,对生物医药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冷静思考,实事求是,结合各地的区域和经济特点来综合考虑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园区引入项目后,应该建立一系列的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评判项目能不能成长和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引入的项目是不是有成长性、有潜质,还要考虑其临床价值,即能否给人类制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药品,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概念来炒作。张伟认为,作为监管部门,需要关注园区的企业申报药品的数量;被批准药品(包括仿制药、创新药)的数量等;有多少申报材料被退回,其原因是研发立项有问题,还是资料不完全等等问题。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宏广副院长表示,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规划,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许多省提出了打造千亿元的生物产业计划。在此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能力确实有所提高。但是,研发能力弱、企业规模小、管理体系弱等仍然是阻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和园区发展的瓶颈。王宏广建议,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要有独特的构思,发展的重点不要都集中在“药”上,也可以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特别是养老项目,更值得重视。此外,他还强调,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必须依靠人才,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包括外籍人员到园区企业中来。“有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建设什么样的产业,没有人才而建设的园区都是不能持续发展的。这如同你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没有这个‘菜’千万不要轻易准备这顿‘饭’”。
  会上,北科建集团、北京华创阳光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分别与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九鼎投资、海外学人科技发展中心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郭莹辉表示,其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有力促进国际、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其所开发的青岛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和长春北湖科技园的集成孵化和产业转化,促进区域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重视生物服务业
  生物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创新药物产业化的主体,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新药产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在区域生物产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介绍,生物产业的发展催生了生物服务。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与明确,生物服务业正在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新兴业态。
  李青谈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生物服务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7个重点领域之一。“作为生物产业与服务产业相结合的生物服务业,将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从全球范围看,生物服务业近年增长速度极快,顶尖学科的交叉日趋明显,产业集群初见规模,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已成为各国最激烈竞争的领域之一。”
  针对重点创新产品产业化的技术外包服务,针对生物技术自身、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各环节的公共技术服务,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的各种延伸服务,为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的专业中介服务等,是生物服务的内涵。李青表示,当前我国生物服务业发展迅速,在技术外包服务方面,合同研究组织(CRO)已发展多年,国内企业在国际外包市场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并造就了一些上市公司,已形成产业化;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一流的科研实力和平台,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同时搭建了人才高地,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
  但是,李青提醒,发展生物服务产业仍面临三大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加以应对:一是技术瓶颈,虽然生物技术相关领域发展迅速,但面临着大规模信息和数据处理等重要的技术发展瓶颈;二是政策障碍,作为新的产业业态,生物服务在技术标准、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政策障碍;三是人才缺乏,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管理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据李青透露,国家发改委重大问题软科学研究项目“生物服务软课题”已正式获得批准立项,该项目将针对我国生物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存在的问题等开展研究,提出加快发展生物服务业的思路以及政策措施建议。
  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卫平也在会上呼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除了项目建设,必须要有生物服务业。他举例说,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在生物服务方面,就规划建设了一批生物技术平台,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技术平台,并正在逐步实施。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