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3-07-19 09:28:39 热度:704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赵婀娜)国际学术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今日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大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该成果给未来应用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可能。
邓宏魁教授和赵扬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仅使用4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对体细胞进行处理就可以成功逆转其“发育时钟”,实现体细胞的“重编程”。使用这项技术,他们成功将已经特化的小鼠成体细胞诱导成为了可以重新分化发育为各种组织器官类型的“多潜能性”细胞,并将其命名为“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
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发育成为成体细胞后会逐渐丧失这一特性。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使之重新获得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多潜能性”,并将其重新定向分化成为有功能的细胞或器官,应用于治疗多种重大疾病。此前,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者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哺乳动物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进行“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这两项技术共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邓宏魁团队的研究成果则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仅使用小分子化合物这样简单的手段就能够诱导体细胞的“重编程”。新方法摆脱了以往技术手段对于卵母细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赖,避免重编程技术进一步应用所遭受的一些质疑,例如破坏胚胎或基因突变风险等。这项成果是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一个飞跃,这为未来细胞治疗及人造器官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让人惊奇的是,原本人们认为复杂而严密的分化发育过程竟然可以通过如此简单的方式实现。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