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7-18 16:57:03 热度:796
本报讯 (记者付东红 通讯员刘雅涵 严轶锋)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汪南平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历时5年研究,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因该项目“在代谢性核受体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代谢相关疾病研究的新方向,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结题评价等级为特别优秀。该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汪南平介绍,糖、脂代谢调控是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其代谢的异常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以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为中心表现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近年来迅速增加。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重大项目“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核受体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的3个亚型(PPARα、PPARδ和PPARγ)对血管舒张、血管重构及血管炎症的调节作用机制,肝X受体(LXR)、胆汁酸受体(FXR)、孕烷X受体(PXR)对心血管、肾脏及肝脏的代谢调节作用及机制,以及以上核受体的组织特异性靶分子及调控网络。提出了胆汁酸核受体(FX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肝脏甘油三酯代谢和葡萄糖异生调节中的新机制,为深入阐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该研究以核受体辅因子PGC-1α在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中的功能为切入点,阐明了代谢性核受体辅因子及相关转录调节因子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2-23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17
2025-02-09
202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