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为古老中药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7-11 13:23:13 热度:867

专家把脉中药生产质量控制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好药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日前在天津举办的“现代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高级研修班”上,授课专家的这句话引起了来自全国50余家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们的共鸣。本次研修班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的首个此类高级研修项目,由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承办,为期5天,由我国中药领域的顶级学者和技术专家授课。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记者:“18年的中药现代化进程使得中药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中药生产质量日益受到重视。最近几年,产品批次间质量一致性将成为刚性要求,中成药生产将从重视产品检验向重视生产质控转型。”
  中药或将开启制药强国之门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景气指数不高的情况下,全球医药产业仍然表现出高增长的态势,利润率持续领先于其他行业。在我国,有数字显示,2010年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25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8101亿元,年均增长23.1%;完成工业增加值3760亿元,年均增长18.1%,高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总额1215亿元,年均增长28.1%,比“十五”提高8.3个百分点,效益增长快于产值增长。
  “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2%,但医药产业产值却大约仅占全球的7%,95%以上的化药是仿制药。我国是制药大国,但离制药强国还有很大距离。”与会专家认为,虽然发展迅猛,但我国的制药工业仍然面临这样的困境:“化学药物研发、生产的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仿制药和原料药的出口份额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与会专家认为,总体来说,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弱,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创新能力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药物;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相对低,制约产品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企业规模小,产品重复多;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人才队伍尚有待加强。而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中药被认为最有可能引领世界植物药领域前沿。
  在我国,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515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31.24%。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局面下,中药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较大增幅。2012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33.7亿美元,同比增加11%,其中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加7.2%。
  “2011年,我国中成药单品种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品种有305个,2亿~5亿元的有139个,5亿~10亿元的有44个,10亿元以上的有18个。有的中成药单品种年销售额达到40亿元人民币,或许有可能成长为重磅炸弹式药物。”张伯礼认为,近年来因新药产出与研发投入不成正比,传统的新药研究模式受到挑战,注重效率与效益的多元药物发现模式正在形成,药物探索正在完成从单一靶向到多靶向,从单一成分到组合化学的转变,美国FDA也给予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和复方药物以一定关注。
  制药工艺和过程质控成短板
  “一个含有朱砂的中成药片,因为压片机温度过高,导致朱砂变化并释放出游离汞,大大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一位企业技术人员举的例子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做企业的都知道,质量控制是产品的生命。可是,质量控制标准不断提升就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空间的压缩。老板可能从观念上难以一时转变过来,怎么去说服老板加大投入?”
  “我国中成药有近万个品种,但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只有几百个,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张伯礼认为,剂型落后、工艺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原因是制约中成药做大做强的瓶颈。当前国际制药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品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技术更新换代加快,药品批次间的一致性成为质控的重点。
  张伯礼认为,相对而言,中成药生产还存在制药工艺粗放、产品质量标准低、过程质量控制薄弱等系列问题,导致中药质量稳定性较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缺乏大品种。因此,吸收借鉴现代制药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应用到中药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制药技术的升级改造,提高中药产品的质控水平和批次间一致性,成为中药制药行业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程翼宇指出,由于中药的复杂性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不足等原因,再加上制药工艺与过程质控水平低等技术因素,导致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品种或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产品的质量存在差异,药品批次间一致性不高,这是阻碍中成药做大做强的最大难题。
  “质量检验只是药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卡,中成药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不仅仅依赖于质检指标体系的完善,更取决于制药工艺品质的优劣。要提高药品标准,就必须提升制药工艺水准。我们只有在中药制药工程技术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由我国倡导和制定的中药标准才有可能成为全球规则,才能增强我国在世界天然药物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程翼宇说。
  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其实现在企业也想把一些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应用到生产中去,但是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绝对缺乏,少量的专业人才多集中在科研院所。这次高研班真的是非常及时。”一位企业代表诉记者,我国的一些大学中设立的制药工程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培养的是生产操作的蓝领,而并非掌握质量控制系统和技术的白领。
  张伯礼介绍,我国3000多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保守地按每家缺少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为10人粗略估算,全国的人才缺口就是3万人。为缓解人才荒,两年前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已有近百名本科、硕士、博士在培养中。而此次举办现代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高级研修班的目的,也是希望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为中药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科研院所要重视,企业也可以摸索建立工作站,培养急缺人才。
  天津科锐远数字制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小明告诉记者:“我国不少中成药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和质检仪器,在硬件上并不比美国、欧洲差,但为什么我们的质量控制水平比不过人家?因为药品质量控制并不仅仅是硬件设备,而涉及到整个系统的集成和质量管控理念。”
  对此,程翼宇建议,应将中药质量控制由“平面控制”模式发展为“立体控制”模式,加大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创建中药制药工艺品质优化、过程检测与过程质量控制集成一体化技术,从而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水平;以过程分析技术理念,创新发展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整个制药工艺链各单元环节质量风险预警机制,从原料到中间环节直至最终产品质检都追求高品质工艺水准,以精密工艺品质确保药品质量,由此打造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针对中药制药关键环节和技术难点,聚焦能够引领中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性技术,以协同创新形式研发新一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直接进行产业化应用。
  “现在,世界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头脑看待中医药,中药工作者应抓住时机,实现中药质量和品质的飞跃,为古老的中药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张伯礼说。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