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7-10 17:43:18 热度:674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黄传兵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口、眼干燥及关节痛等为基本表现。由于原因未明,现代医学治疗尚缺乏特效方法,主要以替代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效果不甚满意。根据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脾脏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及证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燥痹”范畴,一般多称其为“燥证”、“顽痹”、“燥毒证”等。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近年来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
病在四脏 责之于脾
该病当主从内燥论治,且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障碍亦有关。其中,脾为后天之本,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涎为口津,上行于口,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功能。脾失健运,津液生成不足或湿邪内困,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上承于口,出现口干,进而发为燥痹。《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为泪。” 肝藏血,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阴亏虚,肝血不足,不能濡润于目,出现两目干涩昏花;肝主筋,爪为筋之余,不能濡养于筋,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与肺、脾、肾三脏均密切相关。临床“燥痹”多以脾肾阴伤为主,继而肺气虚不能推动津液输布,肝血亏虚不能濡润,如火上浇油,干燥更加明显。
该病基本病理为以肺、肝、脾、肾四脏的阴虚为见。其中尤以脾阴虚为主,脾为生化之源,生化气血津液,脾失健运,湿邪内生,化燥伤津而发为燥痹;或津液生化不足,或湿邪内困,津液不得输布,九窍失于濡养而致燥痹。因之燥痹为病,乃肺、肝、脾、肾四脏俱病,责之于脾。
阴虚为本 湿瘀为患
1.内燥为本,外燥为标 《内经》首次对燥邪致病的病理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燥胜则干”的论点。燥邪为病,不但有内外阴阳之分,而且外燥和内燥常相互影响,互为交感。该病内燥为本、外燥为标,而内燥即为阴虚多见,外燥则为燥邪之象。
2.湿瘀形成 虚实夹杂 病势缠绵反复发作、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是本病特点,而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阴津亏虚是基本的病理基础,即本虚;但亦同时兼夹湿邪、瘀血为患,即标实。
总因脾胃失于运化,或肺处上焦,失于宣发通调,或肾虚,水失所主,致使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与燥热相互搏结而成湿邪内阻。而久病及血入络,阴虚络滞,或者阴津亏虚,阴虚血燥,血液运行失畅而瘀结于内。
健脾化湿 兼顾升降
在治疗上,自古尊“燥者濡之”之旨。临床上,脾阴虚也会出现兼夹证,如脾阴、脾阳亏损并存,脾虚夹湿,使脾失健运而水液泛滥,水湿又反困脾土,脾阳逐渐衰弱等。
因此,补脾阴必兼补脾气,以健脾运;脾有“得阳始运”的特点,在补脾阴药中宜少佐温补药,有利于湿邪的祛除;脾气以升为顺,降则为逆,补阴药具有沉降之性,须少佐升药,可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利于滋阴药的运化。(陈小飞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1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