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7-08 16:41:50 热度:1146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图/张妙婷
先有王老吉年销百亿元的神话,后有云南白药牙膏年销售超10亿元的刺激,在如今的制药圈,如果有哪家企业不知道大健康,或者没有在其近期或远期规划中提到“跨界”,那么就一定被认为是out了。不少企业在他们的规划中这样描绘大健康未来的远景:实现与药品的双引擎驱动。那么,制药企业跨界大健康,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他们的美好愿景怎样才能实现呢?日前,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组织保健、制药等行业的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大健康产业有多大
什么是大健康?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关于大健康产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普遍认为包括药品、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加入药物成分的化妆品、保健器械、洗护产品、保健服务、医疗服务等。目前,药企跨界主要倾向于保健食品和化妆、洗护产品领域。据中国保健协会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年销售额超过26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中药企业因其天然、绿色的优势一直在这场跨界潮中扮演主要角色。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2009年时曾预测,从中药延伸出的中药大健康产业到2015年将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然而过去仅仅3年时间,到2012年我国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便已达到1万亿元,其中,中药工业为5100多亿元,剩下的近5000亿元均来自非药品的大健康产业。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超过1.78亿人,正在进行的新医改等都将提高保健水平作为应对老龄化和更高的医疗保健需求的重要手段。有统计显示,中国医疗支出中非传染性疾病已经超过75%,这些病有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仅仅通过医疗或是医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通过大量的、其他的方式进行干预,比如生活方式、饮食调节等。”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健认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支付能力的增加使人们对健康的诉求愈加强烈,必将带来大健康产业的井喷。
对于制药企业热衷大健康产品的原因,与会专家表示,在当前制药领域法规政策趋严、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药品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征已经开始显现。相对而言,大健康产业进入门槛低,多数为快速消费品,只要市场运作合理,便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利润,从而吸引了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和品牌美誉度的制药企业的涉足。
跨界热潮高烧不退
“其实药企跨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这两年形成了潮流。”与会的一位制药界人士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双鹤制药就生产过酸枣汁,卖过纯净水。在他看来,最近几年兴起的这波跨界潮受王老吉凉茶的影响颇大——广药和加多宝至今仍然在为谁是正宗凉茶而争夺。这背后,是年销售收入一度超过150亿元的罐装凉茶这只“金母鸡”。
除饮品外,制药企业开发功能性日化用品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在北京某超市的洗护用品区记者看到,主打中药概念的牙膏、洗发水、沐浴乳等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特别是牙膏,这边有西瓜霜、片仔癀,那厢有云南白药、双黄连等,好不热闹。像高露洁、佳洁士等普通品牌牙膏一般也就十几元一支,而出身于中药企业的牙膏,其价格要高出普通牙膏十多元甚至更多。资料显示,云南白药牙膏2012年含税收入为20亿元,占牙膏市场比重11%,预计2013年牙膏收入增速有望超过30%。
与会专家介绍,资料显示,目前已经实现跨界经营的中药企业达十几家,典型的上市公司约有11家左右,分别为云南白药、片仔癀、广州药业、东阿阿胶、贵州百灵、千金药业、佛慈制药、康美药业、独一味、同仁堂、天士力等。
“双引擎驱动,实现制药和大健康两翼齐飞,把大健康产业规模做得和制药相当……”这是不少企业的期许。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跨界都是深思熟虑的。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12年10月才高调发布的贵州百灵旗下的胶原蛋白饮料,不足半年就遭到集团收回成命,原本的资源投入将大幅转移至保健口服液上。而此前贵州百灵曾发布公告称,公司仅就建立饮料基地这一项,初期已投入3.95亿元,而加之业已出手的渠道铺货、品牌营销、巨额代言等费用,该胶原蛋白饮料很可能已经烧去贵州百灵约四五亿元。
6月26日,上市公司独一味宣布,独一味牙膏已研制完毕,即将上市。这也引起了业界关于制药企业扎堆日化市场,牙膏已成重灾区,再上牙膏项目风险是否增大的讨论。
双引擎如何驱动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诚认为,人才优势和质量管理体系是制药企业进入大健康领域的优势,但是制药企业也会面临不少挑战。第一,药品和大健康领域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都不尽相同,药品企业了解不透,需要行业协会的指导,要尽快加入这个圈子。第二,药品和保健食品宣传模式差异巨大。药品的功效明确、消费者群体明确,宣传投放精准。但大健康产品没有这么明确,可能更多的只是一个导向,很多时候是通过宣传导向去引导大家开发,建立一个新的市场。开发这块市场的能力是制药企业需要提高的。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众多制药企业大举进军大健康产业的时候,著名的保健茶生产企业碧生源却“逆流而上”,在2010年成立了碧生源药业,并引进了一个有降血压功能的OTC药品,这个药品也是以袋泡茶的形式存在的。“药企可以跨界保健品,保健品自然也可以跨界药品。”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如海认为,保健产业和药品产业的交叉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方式。制药企业开发普通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或是保健品企业转向药品的时候,都将面临销售渠道转变的巨大挑战。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大超指出,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但这并不是说无论谁开发个什么产品都能赚钱。制药企业在进入大健康领域之前,要经过有效的策划,要多了解这个产业,了解哪些产业适合药品企业向大健康产业转型,采取正确的策略。据他介绍,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调研,并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06
2025-04-22
2025-04-15
2025-04-04
2025-04-03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