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7-04 21:39:03 热度:945
武 洁(医生)
日前,绿色和平组织发布调查报告称,其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超过七成被检测出含有多种农药残留。由于新版《国家药典》中,对于大多数农药并无含量规定,而药材批发商或者药企在购入药材时很少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因此富含农药残留的中药材很容易进入流通环节。(6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
的确,既然中药材除了部分来自原生态采摘外,大量的供应目前要来自种植,中药材中的农残,原本也在预料之中。而按理,只要留足农药的降解时间,确保农药残留在允许的范围内,有农药残留与农残超标,其实并不能被简单的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中药材中的农残,似乎也不必过于纠结和苛求,而更需科学评价,大可不必见了农残,便讳疾忌药。
不过,既然中医的治疗方案,更多要仰赖中药材的神奇药效,那么,中药材自身的质量及其安全性,自然兹事体大。连果蔬都应执行的农残标准,治病救人的中药材,当然应当有更加严苛的检测标准才是。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中药材农残的检测标准,恰恰是缺位的。虽然,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发布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的GAP标准,但所谓“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和“最小有效剂量”的标准,却语焉不详,更缺乏执行和评估指标。连标准都付之阙如,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自然也就缺乏起码的约束。无论是自身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频发,还是药效的受损,都让中药材蒙尘,更极大地影响了中药材的行业声誉。
中药农残,显然不能用“以毒攻毒”来自我解嘲。无论是中药材的供应商,还是生产商,对于药材品质的管理缺陷,对于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的放松,其实都急需反思,而中草药质量标准的缺失,更亟待弥合。无论如何,中草药行业假如罔顾质量与安全,乃至把风险和危害留给患者和消费者,如此制药,的确更像在造毒。但愿中药的一世英名,不要毁于农残超标。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25
2025-05-25
2025-05-24
2025-05-24
2025-05-23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