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就想让我的病人回家”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3-06-14 12:12:10 热度:596

本报记者 江大红

  家,是心灵的港湾。但有一群人,却怎么样也回不了家。5月1日,我国首部《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后,规定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出院完全遵循“病人自愿”原则。一时间,“我想回家”成了诸多精神病患者的诉求。
  这让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副院长李文秀陷入无奈。目前住在该院的300名左右患者中,180多人都要求回家,其中150多人符合出院条件,但真正回得去的寥寥无几。她的耳边经常回响起患者家属座谈会上有些家属的质问:“你们怎么能让患者回家呢?我们有困难啊,没地方住,回到家我们管不了他……”
  与精神病患者打了25年交道的李文秀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经历。她不仅要治好他们的病,更要拯救他们的精神世界。回家的路漫长而艰难,家的大门一旦向他们关闭,将导致他们的精神世界永远残缺。  
  “院长,我什么时候能回家?”
  6月4日,北京的天阴沉沉地憋着一场雨。位于京城西北角的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内,一群身着蓝色病服的精神病患者,在偌大的空间里加工湿纸巾。他们把一包湿巾和一个塑料叉子装进一个袋子里,脸上的表情有平静,有热情,有冷漠,但每个人都那么规矩,动作娴熟。很难想象,他们中有的人曾因精神病——这个发作起来无法控制的恶魔,伤害过自己的至亲或无辜的旁人。
  李文秀一进来,一个中年女性立即捕捉到她的身影,悠悠地问道:“院长,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呀?”她看起来风韵犹存,眉眼俊俏。李文秀双手搭上她的肩膀,俯身看着她眼睛说道:“别着急,我正帮你联系着呢,还需要时间是不是,你再踏实等等行吗?”中年女性顺从地说着“好的”,眼中闪过的光亮瞬时暗淡了下去。
  家,是她心中从未停止过的企盼,但每次见到李文秀,她的心情都会从期望到失望。多年来,李文秀忘了自己撒着谎安抚了她多少次。有一次,她急了,说道:“院长,你把我送到拘留所判刑吧,你判我15年刑,我到15年那天出来就可以回家了。我在这里等于判了无期徒刑,永远都出不去了。”
  “我怎么能告诉她,‘家,真的是一个你永远都回不去了的地方呢’?”李文秀说,这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伤害丈夫被强制入院。如今丈夫去世,儿子由他人抚养,家里生活条件不好,不可能再接她回去添个负担。
  类似的故事,在李文秀心里装了无数个。按病情,他们都能出院,但往往因找不到亲属或亲属没有条件、意愿接他们回去而长期住在精神病院,一住就是十多年。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他们的故事时,眼泪多次在李文秀的眼眶里打转。她总会想起年轻时老师说的一句话:“精神病人都是失败者。”那时她无法理解,如今却深有体会:“患者碰上这样的情况,你说怎么办?!他能回得去吗?我能看着不管吗?可我又能怎么管?”这些故事时常跑出来提醒她,精神病患者内心很苦很煎熬,这个群体亟须关注和帮助。
  “精神病人其实很可爱”
  在很多人口中,精神病人甚至被叫做“疯子”。但25年的朝夕相处,让李文秀完全进入他们的世界,了解到这个世界里不仅有疯狂,还有难以言说的痛苦、痛彻心扉的悔恨、点点滴滴的温暖。她说,精神病人其实很可爱。
  今年50多岁的李先生是1985年毕业的大学生。他语速低缓,记者必须集中精力才能听清他在说什么。此前,他幻想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必须为国家而战斗。犯病时,他用意念努力控制自己想打人的冲动,但根本做不到。有一次,他推了老母亲一把,还打了弟弟。他说:“这是我无法原谅自己的,他们都是我至亲的人!”更让人唏嘘的是,不少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接受不了自己发病时伤害子女或父母的事实,选择了自杀。
  回想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李文秀说,她也恐惧,不知道精神病人会整出什么动静来。她曾因劝解两位正在打架的患者,被他们打得嘴角出血。但25年的岁月在她身上流过,她逐渐能理解、包容,甚至感恩他们。
  “如果病情不发作,他们也是很可爱的人。有些患者会在很远的地方就笑着跟我打招呼,‘李院长你今天穿得真漂亮’。”李文秀说,精神病人经济条件普遍不好,但汶川地震时,有些病人把自己做的东西卖了200多元,全捐给了灾区。她也感恩这些病人:他们所遭遇的痛苦,让她每一天每一秒都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她身上的物欲在减少,觉得物质上的攀比毫无意义;他们磨炼出了她的耐心,让她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症的婆婆时,更加无微不至。
  “希望每个病人都活得好好的”
  25年来,有一件事,李文秀从未忘记过:2000年,一位长得很帅气的小伙子在她的治疗下,病情稳定回了家。“半年后,他父亲来医院告诉我:‘我儿子走了,撞树死的。’我当时根本接受不了,那么好的小伙子就这么没了。一个人会选择撞树死,那得是多么、多么的绝望!”李文秀说,小伙子是因为治病耽误了七八年,发现自己远远落在了周围人后面,难以接受现实而自杀的。正是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必须重视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否则治好了病,治不好心。
  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谈何容易!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危险的代名词。但2009年去意大利考察的一幕,让李文秀感到吃惊:“我看到一名患者在切割一块巨大的玻璃,他划一下,脖子就不由自主地转一下,明显处于发病期。让病人拿玻璃,这在国内是不可能的。”意大利早在30年前就出台法律,取消大型精神病院,让患者回归社会。一方面成立社区精神病人康复之家,由精神科医生定期巡诊;另一方面成立“中途宿舍”,帮患者解决从医院精神科到社会的过度问题。
  2010年,在李文秀及其领导和同事的共同推动下,这个体系被北京市海淀区借鉴,开了全国先河。如今,海淀区的社区精神病人康复站共有27个,与意大利“中途宿舍”性质相同的“家”,已成立了5个。每个“家”的家庭成员不超过20个,他们自己选家长,定期开家庭会议。每个“家”都为患者提供简单的社会工作,赚的钱归患者所有。
  在李文秀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个名为“海棠园”的“家”。客厅里五六个家庭成员一见我们进来,都笑着打招呼。他们经营着一片菜地、一家打印店和一个小型食品店。23岁的小傅是这里最早一批家庭成员,在这里,她学会了做饭。以前她很难接受别人说她是“精神病”,现在已经能够很坦然地跟记者交流病情了。但她说,“我最大的希望还是能够回家,能够去上班。”
  “家”这种模式让所有人看到,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是有能力生活好的。李文秀说:“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精神病患者。将心比心,我们对他们多点理解、包容和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受到的歧视和刺激就会少一点。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得好好的。”▲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