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卫生部官网 时间:2012-02-09 16:44:06 热度:1276
邓海华: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卫生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国家队,到今年成立已经十周年,今天的发布会也邀请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宇主任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
大家都知道,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十一五”期间,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国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和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爆发疫情、中毒以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艾滋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所有县均具备艾滋病检测能力;设立了1888个监测哨点,覆盖了各重点人群;建立了3124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在全国1156个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已有700余家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投入使用。加强了血吸虫病专业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防治水平。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网络基本形成,广泛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初步建立了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立了精神专科学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及对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的机制;在全国部署了国家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二是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决策指挥系统,组建了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4大类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决策评估、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制定了流感大流行、鼠疫、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98%,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报告率87%。
三是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现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近1900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行业标准3100余项。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构建了以31个省级和312个县级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并延伸至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网络体系构架。职业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率达到83%。加强了国家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在31个省(区、市)及兵团建立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点近2万个,保障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强化。
四是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25个。2005-2010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由18.8万人增长至24.5万人,妇产科和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2.4万人增长至36万人。2011年,投入4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基本设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有专兼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可以说,随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我国传染病疫情总体稳定,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下降到2011年的12.1‰。
这是我介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下面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介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年建设发展情况。
王宇: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中来到发布会现场,与我们共同回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十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共同展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2002年1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原来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合并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经过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在战胜了非典疫情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际上战胜非典也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形成了国家疾控中心公益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定位,打造了覆盖传染病防控、慢性病干预、环境卫生与健康、职业病防控等业务领域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机构,在创造了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下疾控中心的基本情况。
中心以新址建设为切入点,配套设施和整体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疾控机构。2009年10月正式启用了国家投资6.7亿、建筑面积为7.7万平方米的昌平园区,园区内建设了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的14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形成了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运维保障三位一体的疾控信息网络系统、视频疫情会商系统;以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核心,建立了包括通讯指挥方舱、仓储运输方舱和生活方舱等由12台特种车辆组成的应急综合保障车队,进一步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
一、全面建设功能完备、技术一流的疾控中心
中心以新址建设为切入点,配套设施和整体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一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疾控机构。2009年10月正式启用了国家投资6.7亿、建筑面积为7.7万平方米的昌平园区,园区内建设了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的14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形成了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运维保障三位一体的疾控信息网络系统、视频疫情会商系统;以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核心,建立了包括通讯指挥方舱、仓储运输方舱和生活方舱等由12台特种车辆组成的应急综合保障车队,进一步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和支持能力。
强化实验室网络,提高实验室能力。传染病监测网络实验室,中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研究合作实验室等多个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的网络参比实验室落户中国疾控中心,特别是流感合作实验室是世界上第五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高水平的合作实验室,使得疾控中心实验室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疫情信息、菌毒株共享、技术培训和派遣短期顾问等多方面参与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特别是2011年,中心选派青年业务骨干赴非洲支援当地消灭脊灰活动,到了尼日利亚和纳米比亚,标志着中心迈出了主动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务的第一步。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心形成了集疾病防控、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机构,日益成为中国疾控事业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坚力量。
二、打造专业求实、勇于担当的疾控队伍
国家中心现有员工2125名,有11个法人直属单位,专业覆盖了从传染病一直到环境与健康、妇幼卫生等全健康相关的专业,拥有两院院士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1名、国家突贡专家57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9名。形成了院士、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的三级人才梯队;组建了传染病防控、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事件处置三大类常备应急队伍,随时奔赴各地现场;形成了一支专业覆盖面广、业务水平高,能够担当“一锤定音”重任的专家队伍。
中心现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基础医学3个二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导师241人,十年间共计授予学位1388人。中心注重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人才,其中,通过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为各级疾控机构培养、输送具有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能力的适宜人才110名。很多在各地、各省的疾控机构担当了业务和管理的重任。中心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共计获得各类科技奖项91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际合作奖1项,省部级奖88项等。在病原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C群流脑变异菌株和新布尼亚科病毒的发现,为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布尼亚科病毒病毒,前两年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上影响也很大,主要内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依托国家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平台,首次证实多重耐药细菌在我国的存在。
三、用实际行动履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庄严承诺
十年间,中国疾控中心的卫生应急工作实现了从疲于应对到从容有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从各自为战到系统化、网络化的转变。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卫生部的部署,中心迅速集结应急队伍向14个重灾县派出技术骨干19批610人次,历时166天,中心的卫生防疫队创造了四个“之最”:四川省外抵达灾区时间最早,人员数量以及高级专家比例最高,坚守时间最长,在灾区的分布最广。中心紧急开发了手机应急报告系统,在震后第10天开始恢复疫情报告;建立起灾区第一个“帐篷实验室”,及时开展病原学检测。中国疾控中心救援队与各地的同行一起,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科学防控,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卫生部领导果断决策,中心派出专家和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历经3000公里,翻越4824米的巴彦喀拉山口,抵达玉树。救灾队员克服玉树海拔高,气压低,昼夜温差巨大和高原反应等严重困难,坚持在负压实验室中开展鼠疫检测工作,收集了海拔3600米高原的各项实验室运转数据,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先河,为灾后鼠疫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心传染病所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心迅速建立并扩大了全国监测网络,最先研制出技术最优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提供全国监测网络使用;受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中心与新药技术监管机构密切合作,组织、设计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研发并第一个大规模使用甲流疫苗的国家,向全球提出了免疫方案建议。
中心积极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向云南德宏、河南驻马店、四川凉山和新疆伊犁艾滋病疫情严重的地区派驻青年骨干,克服各种困难,支援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
通过建立综合督导模式,指导基层开展工作,使我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目标;通过国际合作,筛选并系统评估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新技术,其中快速耐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将传统方法所需的3个月的检测时间缩短到了2天。
推广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通过部省合作机制,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分工负责重点流行县的“对口”支援模式,加快了重点地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进程,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麻疹的相关规划,通过科学论证和充分准备,承担了2010年全国麻疹强化免疫的技术管理工作,全国共接种了1.03亿适龄儿童。这是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干预行动。
以区域性的癌症综合防治推进慢性病综合干预,初步建成了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平台。通过省部联合,在山东全省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探索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新模式。
通过执行全国7城市组织实施无烟环境促进项目,搭建了中国控烟法律工作网络,促成《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颁布等工作,这是我国首个地方政府制定的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控烟法律。
积极开发和推广适于基层使用的孕产期、儿童系统保健服务包;开展影响孕产妇及儿童死亡(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重大疾病防治项目;开展并积极推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十年来,通过对原有机构职能的整合充实,增强了卫生监督技术支持和保障能力;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卫生学评价,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进行技术支撑;建立了全国中毒救治基地远程会诊系统,提供全方位突发中毒事件技术支持;通过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对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减少漏报、探索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迅速建立了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的检测方法,在第一时间展开检测,并率先发现三鹿奶粉以外其他品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的情况,通过风险评估,向国家建议了临时限量值,确定了整个事件处置的技术基础。
十年来,中心积极与媒体合作,在健康传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建立并完善了常态下的媒体联络机制和应急状态下的风险沟通机制,利用互联网、12320公益电话等渠道主动开展风险沟通与健康传播;针对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媒体素养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建立了媒体沟通专家库,主动编写和更新重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信息,十年总计安排各类媒体采访4300多人次,与媒体一起及时有效地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
对于中国疾控中心十年的发展,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评估组在《疾控十年外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疾控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下,仅用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许多国家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中国疾控中心的发展模式是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
四、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疾控中心,共同迎接公共卫生新挑战
新时期,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不断威胁、慢性病负担的日益加重、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等诸多挑战对疾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疾控中心将紧紧把握发展趋势,围绕医改的中心任务,探索疾病预防控制在医改中的服务模式,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大众、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围绕生活方式、环境变化、人体心理健康三个层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疾控技术进步相一致,与健康需求相呼应的疾控专业体系。
未来十年,中国疾控中心将继续秉承“公益性”和“专业性”的基本理念,发扬无私奉献的疾控精神,努力建设成拥有一流人才、一流水平、一流成果、一流文化的国际化疾控中心,为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过去十年,在座的媒体朋友们和我们一起为了“促进人民健康”这一共同目标,在一系列重大公共卫生事业中并肩作战,并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中心的疾控工作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中国疾控中心的形象,在此衷心感谢大家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长期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邓海华:谢谢王主任的介绍,我们还准备了两个散发资料。一份是介绍2011年的卫生部食品安全工作的情况,去年一年卫生部按照职能,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包括在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和信息发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比较显著。按照新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调整分工,2012年,卫生部将全力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跟踪评价、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调查与卫生学处置以及食品安全检验规范等工作。
另外一份是关于卫生部发布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材料。为了贯彻妇女和儿童的“两纲”,进一步普及母婴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孕产妇的健康素养,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素质,卫生部组织编写了《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一共55条,简称“母婴健康55条”,这是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66条的延续,详细的55条文本已在卫生部网站刊载。这两份散发材料,希望大家给予关注。
下面的时间,我和王主任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你所代表的媒体。
中国青年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现在医学生马上要找工作了,医学生每年找工作都很困难,但是我们基层缺少医生,是不是医生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匹配。另外一个问题,请问王主任,现在烟草的流行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添加了很多中药,宣传一些特殊的功能,但是它的效果是不是像宣传的那样?我不知道咱们这边是不是有能力做相应的研究,王主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邓海华:第一个问题,关于医学生就业的问题,你刚才提到的现象,基层的医疗卫生队伍,包括我们的公共卫生队伍,人员还比较紧缺的,人员的素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也需要进一步充实大学生这样的人才到基层工作。在医改的总体意见和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包括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有一些具体的精神,相关部门包括卫生部也都在制定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包括城市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到农村工作的激励政策。再一个就是通过一些人才培养、通过一些帮扶工程,让大医院、大城市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到农村定期的支援,传帮带,提高当地的水平,具体的政策,包括中央近期出台的加强全科医生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文件,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卫生部将会同国务院医改办以及其他相关的成员单位一起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媒体进一步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到基层就业。
王宇: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也非常想借这个机会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对于烟草控制来讲,它的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方式来缓解使用和吸入造成危害,而是完全应该放弃吸烟,并不是采取什么方式降低烟草的危害,不是说添加一些其他的物质会降低它的危害。第二个层面,如果要用社会资源,甚至国家的资源去研究用什么方式降低烟草本身的危害,我觉得也是浪费资源,我们认为应该控制吸烟,要减少二手烟的危害,就要完全放弃吸烟。
健康报记者: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建设中,中国疾控中心的建设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刚才王宇主任的介绍谈到了移动实验室在玉树地震灾区监测鼠疫,这一重大举措,一直备受国际的关注,他们早期的时候启动监测,我想问对于我们现在的移动监测是不是还在玉树,最近是不是还要启动新一轮的监测?谢谢。
王宇:我们的移动实验室,是在非典期间由法国引进的,是非常高的国际水平的移动式全封闭的实验室。由于玉树地区历史上就是很重的鼠疫的疫源地,在玉树有个很专业、很强的鼠疫的监测站,但是地震的时候被破坏掉了。如果不很快地去恢复对鼠疫的监测,那么夏天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地震了,不知道生态的环境、动物的习性有没有什么变化,疫情也不知道。所以部领导果断决定,把移动的实验室运到了玉树,两年期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3700米的营地进行工作,捕捉死亡的旱獭、自毙的旱獭,进行解剖,进行检测。而且在这个实验室里还要采取负压的形式,本身我们在3800米的海拔大家已经很难受了,在实验室还要有个低气压,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长期的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法方在生产移动实验室的时候,也没有考虑能够在那么高的海拔使用,对它的密闭性,设备的运转,都是一个考验。但是我们应急专家,包括一些维护的技术人员非常顺利安全地运行了两年,包括过冬储存,是非常顺利,这件事情在我们召开的中国和法国每年一次的科技会议上,由陈竺部长向法方的卫生部长和他们的专家介绍了我们的这项举措,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高原海拔的实验经验,法方非常振奋,他们没有想到这种设备在能够在这种重大的自然灾害急需的时候,能够发挥作用,而且是非常困难的自然条件下使用。他们了解详情之后,对这件事情给予极高的评价。两年期间,我们和当地地方病所的同志们一起,建立了一个比较牢靠的临时实验室,能够在板房里开展所有工作了,也达到了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所以在去年10月15日,我们车队顺利返回,现在正在进行整体的维护。这件事情就显示出,在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加强了移动的远距离的支持和工作能力,改变了原来比较被动的、在困难的现场开展技术工作的困境,美国《科学》杂志对这项工作进行过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第一财经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广西龙江水污染的问题,现在有没有最新的进展情况,是否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王主任,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全国各地预防流感的情况?卫生部是否有个相关的部署?
邓海华:关于龙江水污染事件,主管部门是环境保护部门,从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卫生部高度重视,派出了专家组参与了工作,具体情况请王宇主任介绍一下。
王宇:我先大概回应一下。龙江水源在镉污染之后,卫生部派了专家组到了现场,我们在座的有一位刚刚从柳州回来的专家,一会儿回答一下细节的问题。主要的还是水里面镉的浓度的监测,直到现在,在末梢水中还没有发现镉超标。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 张岚:我是2月6号刚刚从柳江返回北京,按照卫生部的职能,我们主要负责水的监测工作。根据检测数据,目前,柳州饮用水的情况是符合生活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
目前在前方处理的工作,或者说水中镉浓度的控制工作,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源水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卫生部门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开展高频的重点水域污染物监测工作,以保证饮水的卫生安全。
王宇:关于流感的问题,今天我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也在座,请舒主任给大家介绍一下。
舒跃龙: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流感的流行情况。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流感流行的季节,通过我们国家覆盖了所有地市级包括部分县级的流感监测网络,专门监测流感活动,监测表明,今年1月份以后,流感开始处于上升期,目前处于流行高峰期,它今年的流行水平,同去年相比,一些周是高于去年,但总体来说,在比较正常的范围之内。
有两点需要澄清,媒体关于日本的流感疫情报道,说日本出现新的流感病毒,其实不是新的流感病毒,有些说是香港流感病毒,其实日本流行流感病毒主要是H3N2病毒,这个病毒已经流行了40多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五个流感参比和合作中心上个星期召开了电话会议,日本也介绍了他们的流行情况,日本流行的病毒以H3N2病毒为主,而我们国家,包括大陆,还有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都以乙型为主。可能更关心的是病原学的东西,上次五个国家流感参比和合作中心的电话会议上,大家分析了所有来自五个实验室,基本上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病原学分析结果,包括中国,中国分析将近六千七株病毒的分析结果,从病原学来看,全球仍然有甲3、甲型H1N1,和乙型流行,但是不同地区差别很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是延续H3N2病毒,墨西哥流行甲型H1N1,在亚洲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和地区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无论是甲型H1N1,还是H3N2,目前流行的病毒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因此今年接种疫苗来说,保护效果还是比较匹配的。
最后一个信息,二月份下旬世界卫生组织将组织全球流感参比中心专家会议,我也会去,将进一步讨论下一个流感流行季节的疫苗毒株问题,也就是2012年的冬天,我们用什么样的流感疫苗,最后讨论结果会公布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上。
中国卫生人才杂志记者:我想问王主任一个问题。据我了解,上个周末,国家疾控中心举行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笔试工作,有一千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招聘,疾控中心领域很少有这么大规模公开招聘工作,此次招聘背后,想问一下王主任,反映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行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如何选拔出并留住人才,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请问王主任,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队作为现在的人才现状,你满意吗?您认为短板在哪儿?谢谢。
王宇:我们上个星期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2012年的新员工招聘的考试,有1100多位应聘考生参加考试,进行地很顺利。谈到公共卫生人才的供需关系,我们想,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整体的发展和人们在健康方面需求的增加,对于公共卫生预防控制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尤其中国疾控中心,对于专业方面的人才可以说到了渴求的程度,无论是我们传统的领域,像传统的传染病,大家很知道的疾病,还是一些新发的不明原因的,甚至非常稀少的疾病,我们的人才实际上覆盖面和覆盖的强度都不够,而且在总体量上也不够。
近十年来中国疾控中心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但是我们的人员数量没有变化,包括外围评估的报告也指出了,你的业务量、你的工作经费增加这么大,人力资源是不是可以相应发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这一次为了做好招聘,使更多的有志于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能够进来,我们也做了一个广泛的沟通和宣传,到高校去进行了一些交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在公共卫生支持方面,疾病预防控制也是深入人心的,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国民健康素质提高、健康管理方面的人才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大家这方面的报名参考也非常踊跃。我们今年准备招100多位,最初报名是4000人,考试1100人,下面还要进行一轮一轮的筛选,面试、专业的测试,希望能够有一批有志于公共卫生的优秀毕业生参加到我们的队伍。谢谢。
人民政协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问一下王主任。刚才王宇主任在回答问题时说,我们反对任何的专家利用国家资源推动烟草的使用,我想这个问题问一下王主任,您的这个问题是不是针对去年发生的“烟草院士”的事件,如果是,您对这个事件怎么看?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注意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马上要提交广西人大审议的艾滋病管理条例草案,当中有两条规定,一个是规定艾滋病感染者在法律上必须有义务告知你的配偶和伴侣,另外一条他们可能要推动艾滋病检测的实名制,之前我们国家在艾滋病这一块一直保护艾滋病的隐私,不知道您对广西即将审议的草案是什么态度?谢谢。
王宇:实际上我刚才讲的并不是专门特指在前一段时间所谓“烟草院士”的事情,因为是先有的这个规定和概念,后有的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早就规定了,任何减少烟草危害的推广宣传都是不应该的,而且无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了,减少烟草危害的意图都是失败的。因为只要吸烟都对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的一个普遍原则,也是一个基本的观念,也不是说就指哪个人或者哪一件事。
您刚才提的另一个问题,关于扩大艾滋病检测的事,我来解释一下。艾滋病的检测长期以来是遵循着一个自愿进行检测。就是说不论是病人也好还是正常人也好,他想要对自己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时候,到医院去要求,那么医生才能给他开检测化验单,这叫自愿进行检测,而不是说医生怀疑你是或者任意扩大检测,这个很早以前有这么一个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一些高发地区有局限性。那个时候是为了克服社会歧视,有一个隐私权造成的,但是由于你携带了艾滋病病毒之后,就会对别人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洁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方式,对别人都会有一个感染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你说照顾感染者的隐私,还是控制疫情、保护公众健康呢?
为什么要实名制呢?因为早期我们国家进行检测的时候,最初的几万人,由于匿名的原因,到现在我们甚至都找不到这个人。国际上很多研究已经得到了结果,就是说艾滋病的控制,你只要告诉这个人是阳性,他的传播活跃程度都会下降70%,所以单纯通过检测和告知就是很好的控制方式。如果没有实名制,你连结果都很难通知他,通知他以后又没有办法采取很好的治疗措施,就会影响艾滋病防控成效。2011年国际上艾滋病防治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就是通过治疗进行预防,已经成为了科学杂志封面的议题。
早期对艾滋病病毒阳性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使得他体内的艾滋病浓度非常低,这个过程实际上就能预防传染他人。那么他的性伙伴,他的配偶被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原来我们都知道等到艾滋病的病人出现了症状,甚至他血液里面的淋巴细胞的CD4细胞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才启动抗病毒治疗,那就太晚了。他从感染阳性到淋巴细胞下降,要十来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他是一个性活跃期间的话,会传染他人。那怎么样呢?有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只要发现是阳性之后,就进行抗病毒治疗,使体内的病毒水平降低,在这段时间,有一些性活动的话,传播的机率就非常低,最后就可以以治疗来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进行实名制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做这些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已经在提倡,国际上也提倡,一定要减少、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应该是从正面的工作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通过一个隐匿的方式,不论是对于感染者也好,还是对于他周围密切的生活人群也好,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样来比较的话,艾滋病的感染、防治和社会管理,就能够走上一个正规的轨道。
39健康网记者:第一个问题,关于医药分开的,现在好象有三百个试点县推行医药分开,我想问一下,这个重点为什么放在一个县级医院?同时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之后,政府补偿机制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另外,破除以药补医,必然会影响目前医院收入,改革对于医院医生有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第二个问题关于村医,因为村卫生所的报销比例低于乡卫生院的,这就造成患者的减少,村医在医药政策上,怎么样改善积极性的问题,药品零差率实施以后,村医的收入水平也受到影响,国家有没有相关措施保障村医的基本收入。谢谢。
邓海华:医药分开是个大问题。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还有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都提出了全面推进取消以药补医,今年的重点,一方面是在17个国家联系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在取消以药补医方面,都已经提出了他们的初步的方案。深圳甚至提出了在2012年底就要在所有的医院全面取消以药补医,他们经过精心的测算,制定了很详细的分步走的工作方案,通过综合配套的改革措施,来实行取消以药补医。
县级医院是公立医院体系的网底,也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的龙头,承上启下,承担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的重要工作,县级医院改革决定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和成效。除了17个国家联系的试点城市,卫生部今年在全国三百多个县级医院开展以取消以药补医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的综合改革,在卫生部的工作要点里,在2012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对此都有详细的安排。最近国务院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也将很快出台,届时我们将组织对这个文件的具体措施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关于乡村医生的问题,我重点说说关于村医的补偿问题,因为媒体比较关注,特别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后的补偿问题。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于乡村医生的补偿有三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执行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后的补助,这个补助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第二个补助是对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这个补助是通过新农合的支付和个人共同承担。第三个补偿是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以后,零差率以后,药品加成没有了,通过政府给予专项的补助来保证乡村医生的收入不降低。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探索性地开展工作,产生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卫生部医改办有个统计,山东、陕西、山西、甘肃、青海、贵州、云南等省绝大部分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这三个渠道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补偿。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有些好的做法,比如说青海,通过财政对于乡村医生有个统一的补助,每年人均八千元,同时对每个村卫生室还有个统一的补助,每年按照一千元对水电给予一定的补助。另外,还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或者中专学历以上的乡村医生,再给一千元的补助。江苏射阳县,在乡医的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在职的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到龄退职的乡村医生,让他们享受当地的农村低保标准,在此基础上,每一年工龄再加六块钱。陕西全省乡村医生在参加新农保的基础上,按照工龄,每年加四块钱给予补助,通过这种方法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解决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我最后还有一个需要跟大家介绍的情况。卫生部今年准备和媒体,还有一些单位共同开展一个“记者—医卫角色互换的项目”,2011年,北京市朝阳疾控中心、健康时报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科学传播中心、科学媒介中心共同组织了这样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记者还有我们的医疗卫生单位都非常满意。借鉴他们的经验,卫生部今年也将组织这样的活动。春节之前我们已经征求了一些记者的意见,做了一项调查,大家反响比较强烈,都愿意参加。作为尝试,我们选出十位记者,在今天下午CDC的活动以后,到中国疾控中心去体验采访。随后,我们还要征集遴选一些医卫人员到媒体去体验生活。在总结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将组织更大范围的记者—医卫角色互换项目,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