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4-26 15:32:59 热度:5462
天全县中医院医生李涛身患肝癌,8次化疗,并有颅内血肿,却在第一时间加入抗震救灾大军,肩背手抬,转运救治病人,连续奋战30小时未合眼——
本报记者 高新军 罗建
李涛(左)在为病人换药。 本报记者高新军摄
4月24日,震后第5天,记者来到天全县中医院采访。尽管医院空地的帐篷里还有一些病人,但正常诊疗秩序正在逐步恢复。记者找到院长陈怀斌,想了解医院自救与救人的情况,他直说“你一定要去采访一下我们骨科李涛医生,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了群众,也鼓舞了我们医院职工。”
在帐篷病房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给病人换药的李涛。个子不高,肤色较黑,专注的眼神遮不住一身的疲惫。如果不是李涛同事告诉记者他的年龄,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面容憔悴的医生仅有34岁,而且还患有癌症。
等他忙完,记者提出要采访。李涛直摆手,“不用采访我,同事们比我做得更多,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不值一提。”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才讲述了地震当天的情况。
20日早上8点02分,病房楼剧烈摇晃,正在交班的李涛马上意识到“地震了”!于是连忙跟科室同事一起紧急疏散住院病人,但骨科病人大多不能行动,他就跟同事一起肩背手抬,一趟一趟把病人转移到空旷的安全地带。
李涛不善言辞,记者问他,总说“没啥可说的”。同事赵植洪忍不住插话,“我们骨科在二楼,地震后电梯不能用,李涛就和我抬病人走楼梯。刚抬了两趟,他的汗就跟黄豆一样掉落。我劝他别抬了,去休息休息。他不听,说怕有余震伤了病人,一定要抓紧时间转运。转完自己病区病人后,李涛还爬到三楼去查看有没有落下的病人没转下楼。”
不到半个小时,全院534位住院病人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其中李涛所在病区就有120位。待病人安全转移后,李涛和其他医务人员立即到临时安置地看望病员并检查病情,鼓励病员坚强信心。
随后地震伤病员源源不断送到医院,李涛又连忙处理新病人。他在治疗中多次使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医疗法,并给扭伤等闭合性损伤者外敷院内中药制剂赤青软膏。
“赤青软膏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止痛消肿,我们俗称‘坨坨药”。当地老百姓也都知道,平常有个扭伤、软组织挫伤等都来敷。我们这儿农村病人多,这药又便宜又好用,他们很喜欢。”
说到医院的中医特色,李涛的话多了起来,“刚才这个15岁的病人叫毛雨鑫,是踝关节粉碎性骨折,脚腕肿得厉害。先外敷‘坨坨药’,再用夹板固定,等肿消后,再手术治疗。”
当天,天全县中医院接治了500多位伤病员。李涛自己也记不清用了多少小夹板,敷了多少“坨坨药”。一直到晚上12点,陈怀斌看见李涛还在为病人换药时,便劝李涛赶紧回去休息,李涛只是说了句“我还能坚持”,又继续为病人包扎治疗。一直到次日下午2点多才回家休息,这期间连续奋战30小时没有合眼。
同事告诉记者,李涛2010年10月被确诊为肝癌,手术切除三分之二肝脏,出院后一直接受化疗,2011年8月带病上岗,中间接受8次化疗,上班期间也一直吃药。今年3月16日因药物反应从床上摔下致颅内血肿,一直坚持上班到3月25日才前往雅安住院治疗。4月16日出院回来就立马上班,每天上午坚持上班,下午输液。出院刚4天就赶上了地震。
采访结束离开医院时,记者看到了院中矗立的药王孙思邈塑像,李涛不正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大医精诚吗!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1
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