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4-23 21:08:08 热度:1378
□ 本报记者 朱国旺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3个月后,曾奔赴救灾第一线的部分专家,在京举行了一场“汶川地震外科救治工作专家座谈会”,介绍了在抗震救灾中外科救治的经验和体会,目的是如果再次发生地震时医疗救护能有经验可循。虽然我们都不希望灾难再次降临,但天并不遂人愿。在目前芦山地震正在紧急救援时,回眸、梳理这些第一线专家们的经验,显得尤为珍贵而重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地处汶川大地震震区,同时作为一线和二线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在谈到骨科救治体会时,该院骨科主任裴福兴教授介绍说,华西医院骨科共收治伤员1410例,完成住院手术912台次。伤员在骨科住院期间无肺部感染、手术无伤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仅有1例死亡(88岁,多器官功能衰竭,左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伴感染,伤后6天外院转入后死亡);抢救创面大出血11次,无1例因创面大出血引起的死亡。他总结分析伤员救治经验、教训时指出:要实施分级救治;对从震中地区直接空运出来的伤员进行早期应急处理;对已行早期救治的伤员进行专科治疗;按照伤情属性、轻重缓急和专科收治原则收治病人,病情危重的,直接进入ICU;需紧急手术,直接入手术室;心脏、呼吸病重的,入胸科、呼吸科;高血钾、肾衰的,及时透析;设立设感染病区和隔离病房,分类收治;伤员病情相对稳定时,入各专科治疗。
解放军306医院邹德威教授在谈到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经验体会时提到,当时面临的形势是交通受阻,通信中断,物资缺乏,自我保障困难,伤员众多等。但在特殊环境下不能一味等待,要冷静面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及时进入灾区,实施黄金时间内的抢救。他说,地震伤及其救治特点是伤员多,可能同时到达很多伤员,需按战时进行检伤分类;多数为复合伤,四肢挤压伤多见;需要多学科协作;以抢救生命为主,尽可能保留功能;治疗处理应简化,不能完全照搬常规;幸存者常伴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脱水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急性肾功能衰竭。
绵阳市中心医院王军说,在地震灾害伤员中,骨科疾患占很大比重,提示在现场急救救援物资、人员配备中,需针对此种情况有所准备。比如现场救援时,需多准备夹板、支具等临时固定材料,以对骨折患者伤肢进行临时固定,以免在转运至医院过程中造成二次损伤。脊柱损伤患者占很大比重,在现场救援时对可疑脊柱损伤伤员均应使用硬板或硬担架转运。开放损伤患者较多,在他们医院收治的所有骨折损伤945例中,开放骨折为218(23.07%),且据收治患者情况,几乎所有开放伤口均污染严重。所以现场救援时应携带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等药品以现场初步清洗伤口,并需携带大量绷带、纱布、止血带等器具以止血,以防转运途中失血过多或伤口污染时间较长而致严重后果。
王军说,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在遭遇如此重大灾害时,当地医疗资源往往是杯水车薪,需要调集各地外援医疗力量,包括医务人员、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等。
在讨论中,裴福兴指出,在灾难发生时应该尽早派遣专家组。他说,灾害医学不是对个体的外伤的处理,关键是对成批的伤员如何救治,这时就需要专家指导;在政府决策时,也应该请专家进行科学的决策;从专业上说,在进行CRRT的治疗,伤口渗出的问题很常见。伤员出血很猛,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如何认识和处理这样的问题,有待专家给予指导。
有人问,在创伤出血引起伤员休克,危及生命时,该如何处理?裴福兴说,可以进行预防性血管栓塞。预防性血管栓塞仅对大血管性出血。如果创面广泛渗血,不是某个血管的破裂,如何处理?邹德威认为,对于出血,早期还比较容易处理,而到了晚期伤口感染溃烂后出血,就很难处理。有专家表示,开放性伤口的出血和感染很有关系,凡是开放伤口在一定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大出血,应提高警惕。
对地震救护时抗菌药的使用,专家们也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说,对有的病人刚开始就使用了抗菌药,这有没有必要?后来发现,大多数病人都产生了耐药。另外发现药物载荷过大,造成患者肝功能伤害。有一线医生表示,早期用抗菌药,是确实存在的现象,有些连记录都没有。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黎沾良教授说,早期清创和预防用抗菌药物肯定有益。对开放性骨折,预防感染最主要的还是清创,如果做了清创就不一定非得用抗菌药;如果不进行清创,感染是肯定会发生的。早期伤口比较简单,少量使用抗菌药,效果是肯定的,但不能一直使用。
同时黎沾良指出,外科处理开放性伤口时,应该注意尽早封闭创口是不合理的,不值得提倡;早期做皮瓣转移也不值得提倡。有专家指出,在地震救护中,确实存在滥用抗菌药的现象。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1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19
2024-12-13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