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翁心华:到患者身边去解决问题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3-22 11:16:35 热度:663

□本报记者 李天舒 特约记者 李妍斐□

  “发热就像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主题是永恒的,但每个故事截然不同。”我国著名感染病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翁心华教授,用一句幽默的比喻概括了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特点:在感染病领域,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然而导致发热的原因各不相同。探索并最终找到疾病的真相,让翁心华乐此不疲。
  2012年,翁心华获得白求恩奖章。他说:“感染科医生一定要走到患者的身边,而不是依赖冰冷的医学仪器。”
  坚持做最细致排查
  一位患者发烧38摄氏度长达数月,辗转几家医院也没查出病因。来到华山医院后,接诊的主治医生按程序做了相关检查,还是找不到原因,一筹莫展后求助翁心华。
  翁心华给患者进行了细致排查,一个部位都不放过,最后得出结论:这位患者患有细菌性心内膜炎。主治医生很诧异,并否认了这种可能性,因为他检查过患者心脏,没有发现杂音。
  患者的血液病理培养,发现了微小的赘生物,这一结果支持了翁心华的判断。主治医生很佩服,翁心华揭开了谜底:“我翻开患者的眼皮,发现眼底有一点瘀点,结合发热的症状,怀疑是细菌性心内膜炎。”
  很多人敬佩翁心华的诊断能力,翁心华说:“临床医生尤其是感染科医生,不能过于依赖仪器的诊断,而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仪器会忽略很多东西,代替不了人的观察和思考。”
  每接诊一位患者,翁心华都坚持做最细致的体检排查。2009年,12岁的患儿小孔感觉左下颌痛,高热不退,被诊断为骨髓炎,根管治疗、左下颌支骨骨髓炎刮除术等手术做了10多次,抗生素、激素也用了不少,然而1年后,小孔又出现了右大腿剧痛,高热再次来袭。于是,又开始一轮右股骨手术和药物治疗。2011年11月,翁心华接诊这个“奇怪”的患者后,仔细推敲病情,在感染科全科疑难病例讨论中,力排众议,认为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小,应考虑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这一判断扭转了诊断的“乾坤”。
  翁心华认为, “单枪匹马”难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此,他请来血液科、颌面外科和骨科的权威教授会诊,最后在病理医生的帮助下,凭借非常细微的几个异常细胞证据,诊断患者患有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经过对症治疗,小孔如今已治愈回到校园。
  做贴近患者的好医生
  对当前的医患关系,翁心华很有感触:“以前不是这样的。”
  在华山医院一栋古色古香的病房楼里,翁心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从医之路。他说,在一位医生成长的过程中,领路人很重要,他很庆幸能遇到戴自英和徐肇玥两位教授,从他们身上,他学到了很多技术以外的东西。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上世纪60年代,血吸虫病肆虐长江流域。刚参加工作不久,翁心华就跟随医院传染病教授徐肇玥,到上海市青浦县乡下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当时,由于治疗手段落后,血吸虫病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心脏反应。为抢救一位女患者,徐肇玥晚上就睡在患者身边。跟随在徐教授身边的年轻的翁心华体会到,做一名好医生要真心贴近患者。
  1962年,翁心华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来到华山医院传染病科。在翁心华的努力下,华山医院成为国内最有名的感染病诊治中心。
  几十年来,翁心华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他说,医生诊断疾病的线索直接来源于患者,与患者沟通得好,能帮助医生掌握更多的证据。有的疾病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医患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临床医生要走到患者的身边去解决问题。
  至今,翁心华仍对一部分患者保持着长期随访,他希望用更长的时间来检验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
  始终没停下前行的脚步
  “从医几十载,发现医学无止境。”翁心华说, “不断遇到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就是医生前进的动力。”
  翁心华醉心于长期不明发热的临床诊断、军团菌感染、脑囊虫的诊断与治疗、败血症、血吸虫病、结核病、真菌病、医院内感染等诸多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在国内,他首先提出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的方法,使成千上万患者受益。2003年非典来袭,上海市作为人口过千万的城市,承受着巨大的疫情压力。翁心华临危受命,担任上海防治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对非典疑似甚至确诊患者亲自问诊、进行救治,配合上海市卫生局,主持制定防治非典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方案。在以翁心华为首的上海医学专家的努力下,上海市未出现一例医源性传播病例。
  翁心华始终没停下前行的脚步。近十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有关“超级细菌”的报道使社会恐慌。翁心华与血液科专家一起,制定出血液病医师规范治疗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呼吸科专家合作,制定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与皮肤科等领域专家一道,制定了我国首个隐球菌病诊治专家共识。
  翁心华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在任期间,他推动我国首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问世,规范了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