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基本”和“非基本”都应重视加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3-11 11:15:52 热度:789

本报记者 杨志云

  不同经济收入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有不同需求,13亿人对医疗保健需求是多元、多层次的,支付医疗服务的保障机制制度也应多元、多层次。基于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呼吁,应重视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的供给和支付机制制度——
  “13亿人口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水平以及支付水平也有不同。满足13亿人口要求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多元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支付保障也应该多元多层次。”于文明委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在重视“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和支付保障政策措施以及长效机制制度建立的同时,也应重视“非基本”领域。他呼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供给和支付机制制度,应作为医改的重点工作。
  深化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令人鼓舞
  于文明说,自2009年3月新一轮医改全面启动以来,医改取得阶段性突出成绩。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达到95%以上,已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不断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最初人均20元提高到280元,受益人次数达到13亿多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障补偿后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有效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三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政府投入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明显改变。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是初步形成了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
  六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600多个县的1000多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积极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
  七是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对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服务体系看,目前,中医类别医院3232所,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从服务人次看,中医机构提供了占全国门急诊总人次的15.38%以及占全国出院总人数的12.61%的中医诊疗服务,全国接受中医诊疗人次从2008年的3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4亿人次。从医疗费用上看,中医药服务价格低廉。2011年全国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7030元,而中医医院仅为5210元。另外,中医药重视“治未病”。中医药的改革与发展,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
  医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引人深思
  于文明说,在看到医改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的同时,更应研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仍将持续存在。
  二是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三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仍不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水平、保障范围仍有限,不同制度间及地区间的保障待遇差异较大。补偿制度设计不尽合理,门诊报销范围窄、比例低。
  四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缓慢。
  呼吁制订鼓励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制度
  基于以上认识,于文明认为,医改进入攻坚期,应当在重视“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加强“非基本”医疗服务相关政策措施、制度机制的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险领域,以弥补财政不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足以及整个医疗保健卫生资源不足的状况。
  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非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形成多元的筹资机制,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突破社会资本办医瓶颈,放开医疗市场,建立平等、公平的市场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社会资本办医的扶持,放开对办医地点、资格的限制以及完善医保方面的政策等,尽快落实价格、税收、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
  建立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政府推出更多的政策,建立灵活的医疗慈善管理机制。如通过开放第三方慈善公募权限、减少捐善企业税收比例等政策,允许组建财团法人机构,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医疗慈善事业。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非基本”商业医疗保险。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等三项保障制度虽然覆盖了所有城乡居民,但保障水平总体还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多元、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支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国家全民健康保险,不断提高现有三项保障制度水平,特别是要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比较完善的“兜底”机制和制度,保证他们病有所医和免于因病致贫。
  另一方面,根据居民不同层次需求,还要鼓励发展各种形式医疗保险。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根据医疗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开展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商业医疗保险,形成“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缓解财政资金不足,减轻政府负担。国家将商业医疗保险放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之内加以考虑,纳入体系划定范围。鼓励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健全有关医疗保险在政策法律方面对商业医疗保险的扶持。
  三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发展“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费用比较低廉,毒副作用相对较少,使用较为方便的特点,符合医改要求。在医疗服务中,中医药不仅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而且在重大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治疗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预防保健中,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及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相吻合,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相一致。因此,在“基本”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能够与西医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更好地实现医改目标。同时,中医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着广阔的需求和发展前景。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大力发展中医药“非基本”医疗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同时,鼓励探索总结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经验和政策。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