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3-06 11:32:38 热度:1346
本报黑龙江讯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科研人员继黑线姬鼠、褐家鼠之后,首次在大林姬鼠和大白鼠中成功分离到汉坦病毒。其中,大林姬鼠携带的是新型汉坦病毒,即Amur类汉坦病毒,由此证实大林姬鼠为此种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是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重要的传染来源。这一成果近日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高热、低血压、出血、少尿或肾功能损害为特征。黑龙江省是我国最早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地区,已有80余年的流行历史,鼠类为其主要的传染源。患者以农村及野外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目前,全世界已发现啮齿动物携带30余种汉坦病毒血清∕基因型,而黑龙江仅报告了姬鼠型、家鼠型等两型,是否有其他鼠类在暗中传播出血热仍是未知数。
在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该省疾控中心专家陈露菲、王开利、陈淑红等人在《稀有鼠种携带汉坦病毒的病原学研究》的课题中,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给予监测,尤其注重在优势鼠种以外的稀有鼠种栖息较多的林区进行捕鼠,并在采样地点收集地理景观、气候、植被、疫情等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鼠肺和鼠血等标本,检测携带汉坦病毒抗原、抗体情况,选择代表性的病毒分离株,对其S全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遗传变异分析,还对出血热患者的病毒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黑龙江鼠间疫情较为严重,鼠密度较高,鼠带毒率平均为6.64%,鼠感染率平均为8.04%,并且发现带毒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东方田鼠、大仓鼠、小家鼠、黑线仓鼠、大白鼠等8种,其中从大林姬鼠和大白鼠中获得的汉坦病毒尚属首报。课题组还在人血清中首次分离到1株汉坦病毒,说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Amur类病毒感染早已存在,促使人们对汉坦病毒疫源地的准确分型,以及疫苗的效果观察、疫苗株的选择和研制开发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专家介绍说,大林姬鼠主要栖息在森林中,课题组在监测中注意到,虽然大林姬鼠只占捕鼠总数的2.62%,但其汉坦病毒携带率较高,无疑成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又一危险的传染源。这就提示进入林区者要警惕鼠患的袭扰,杜绝感染渠道和感染机会,并且要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以防患于未然。
(衣晓峰)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24
2025-05-21
2025-05-21
2025-05-21
2025-05-21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