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2-12-20 22:53:06 热度:996
□ 本报记者 白 毅
12月11日,运动障碍学会(MDS)欧洲分会主席Werner Poewe教授中国巡讲活动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帕金森病治疗除控制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外,也应重视运动并发症的延迟,在此方面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优势受肯定
指着PPT里的一段视频,Poewe教授介绍说:“一位48岁的男性患者3个月前就诊,主诉手活动不灵活、笨拙,我们发现他走路时左侧手臂摆动正常,右侧则摆臂幅度小……”Poewe教授谈到,帕金森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的运动症状,此外亦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应采取综合治疗,在疾病早期,要改善运动症状,预防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并发症,治疗非运动症状;在疾病晚期,要控制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在疾病的整个进程中,治疗的目的就是延缓疾病进展,维持生活质量。
包括应用非多巴胺能和多巴胺能等在内的药物进行治疗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使用药物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在传统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中,左旋多巴类药物虽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这类药物的局限性就会出现。研究证实,左旋多巴每多用1年,运动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10%;30%~40%的患者在治疗两年后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是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等运动并发症;在年纪较轻就发病的患者中,90%治疗5年后就出现运动并发症;在接受10年及以上时间左旋多巴治疗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中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接近100%。而且,Poewe教授表示,运动并发症的风险和左旋多巴剂量直接相关。“帕金森病的运动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亚于疾病本身的震颤等运动症状。”
Poewe教授说,越来越充分的临床数据显示,作为帕金森病治疗的一线用药,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相较左旋多巴类药物,在推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有显著优势,并且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如抑郁),得到2011年运动障碍学会循证医学的推荐,并被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列为双重A级推荐药物。
“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ALM-PD研究表明,普拉克索起始治疗组与左旋多巴起始治疗组对比,4年后,运动并发症风险显著减少,异动症发生风险减少约63%,剂末现象发生风险减少约32%。”Poewe教授指出。
我国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用量偏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帕金森病治疗率还较低,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更为突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张振馨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可喜的是,目前这一现状正在得到改善。“我们针对城市人群所做的调查显示,患者发病以后3个月会前往医院就诊,9个月就能够确诊并治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曾于2006年制定了首部《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随着国外在该治疗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和新认识,2009年又对该指南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在“首选药物原则”中明确指出:年龄小于65岁且不伴智能减退,可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MAO-B)、金刚烷胺等;大于65岁的患者或伴智能减退,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以控制运动并发症。
据介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麦角类和非麦角类两种类型:麦角类包括澳隐亭、培高利特、α-二氢麦角隐亭、卡麦角林和麦角乙腮;非麦角类包括普拉克索、罗匹尼罗、毗贝地尔、罗匹尼罗和阿朴吗啡。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会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和肺胸膜纤维化,现已不主张使用,而培高利特国内已停用。《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中也强调:对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目前大多推崇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首选,尤其用于年轻患者病程初期。“因为这类长半衰期制剂能避免对纹状体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产生‘脉冲’样刺激,从而预防或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张振馨表示,目前,我国临床上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基本遵循指南,用药习惯正在向发达国家靠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用药剂量低于国际水平,以普拉克索为例,我国患者的常规剂量普遍为小于等于0.75毫克,而欧美患者多为1.5~4.5毫克。
张振馨分析这种现象时指出:除去许多地区对患者一次配药的金额有严格的规定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治疗理念的差异,我国医生对达到最佳疗效的用药剂量认识不足,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减少药量。
两位专家强调,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治疗过程中必须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