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2-12-09 16:54:05 热度:764
图为蒋大春正在为病人看诊。 谢道玖 摄
中新网重庆12月8日电 (谢道玖 刘相琳)海拔1300米高的崎岖山路上,常见一个佝偻的背影背着诊疗箱不时隐没穿行其间。38年来,他背坏了10多个药箱,穿破了上百双鞋,穿行山路7万多公里,为村民们出诊14000余次。他就是重庆巫溪县尖山镇白云村现年58岁的乡村医生蒋大春。
8日,记者踏着泥泞山路辗转近3个小时来到蒋大春治病救人的诊所,正碰上他背着药箱急匆匆从外面回来。一旁的白云村村长叶坤打趣道,“‘庇护神’又赶集(替别人看病)回来了。”
东拼西凑 办起“史上最简陋”卫生室
1954年,蒋大春出生在荒僻的大山中。12岁那年,他目睹大哥3岁的女儿因高烧没能及时救治而离世,此后便立志学医。
1972年,蒋大春拜当地一位老医生为师,开始学中医。2年后,蒋大春回到白云村三社,在家中腾出一间土房,找来药柜、桌子、凳子,买来药箱,办起了“史上最简陋”卫生室。然而,卫生室没办多久,蒋大春便发现了问题:白云村共有7个社,自家在山顶,山下最远的人家距设在家中的卫生室差不多10公里远,山路难走,病人拖着病体到山顶看病,很不方便。
“真想把诊所开到村中心去”,蒋大春吐露了当时的想法,但因并无多少积蓄,也只能想想。
1993年2月,蒋大春租了一间不足10平米的土瓦房,将卫生室迁了过去。后来,他先后租用过几位村民的房屋作为村卫生室。2008年,蒋大春筹借4万多元建了4间房后,才真正结束“流动村卫生室”的生涯。
“那个年代最怕的就是生病,没钱不说,关键是村里连个医生都没有。”村里70多岁的老人李绍春感触良多,“(卫生室)开起来了,大家心里都踏实”。
自诊所开张的第一天,蒋大春就立下规矩,绝不给病人乱开药乱收费。遇上病人没钱支付就打欠条。至今他手上还有20多张欠条,最早的欠条时间在1997年以前,“有钱就还,没钱就算了”。
近两年,蒋大春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从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后,蒋大春不仅要行医治病,还得担当繁杂的公共卫生工作:协助镇卫生院为老百姓建居民健康档案,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进行健康指导。
有人劝他“在这赚不到钱,不如去镇上去开一家私人诊所,生意一定会很好”,可蒋大春心里放不下村民,屡次谢绝了。
出诊摔伤坚持行医 得名“蒋经打”
在蒋大春的行医生涯中,更多的是出诊。“这条路我走了38年,哪条路有几道拐,哪条路雨后最滑,哪里有坑,我都清楚得很。”蒋大春笑言。
一旁的妻子陶代美有些无奈,“我这辈子给他买的最多的东西就是鞋了,(他)差不多一个月就穿坏一双鞋,大多是磨破了鞋底。”38年来,蒋大春每天最少要走5公里的出诊路程,走过的村路足有7万多公里,究竟穿破了多少双鞋,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村里的毛坯公路修通后,蒋大春决定买辆摩托车。“孩子要读书,家里哪有这么多钱让你买车?”对此,妻子很不解。
蒋大春则很执着,有了摩托车不但能缩短出诊时间,遇上自己不能治疗的病,也能尽快将病人送到医院抢救。至今蒋大春已骑烂了3辆摩托车。
2000年的一天,才学会骑摩托车的蒋大春出诊看病回来,途中将腿摔成了骨折,几名路人要送他去医院,他却只请路人找来几块竹块和一根粽绳,简单包扎后回家自己治疗。
2007年的一天深夜,村里老人李志银病了,蒋大春接到电话后立刻出诊。雨后的黄泥路异常滑溜,一个拐弯处,蒋大春连人带车摔下坡去。想到还要去给老人看病,他不顾大腿软组织摔伤,靠1.48米的身材,硬是将200多斤的摩托车先背后推,弄上了公路。
“这点小伤难不倒我,如果我去住院了,谁来给大家伙儿看病。”当村民张玉翠、胡五桂等人来看望蒋大春时,发现他躺在床上还在给病人诊病,一旁的妻子则煎药打帮手,很是感动。自此,村民们便送他一个外号——“蒋经打”。
坚守山村 欲倾余生行医救人
“这辈子我唯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了。”说起妻子,蒋大春满脸愧疚。
今年3月7日,陶代美起床后发觉身体有些不适,蒋大春忙完后正准备给陶代美输液时接到村民郑仁华的电话,称其70多岁的母亲肺炎复发。蒋大春二话没说,抓起药箱就出门了。等他回家时,发现妻子倒在地上,小便失禁,不省人事。原来妻子因劳累过度加上感冒发烧,昏了过去。蒋大春扔下药箱,将妻子紧紧抱住,流下了眼泪。
一年到头,蒋大春几乎天天出诊,家人没少劝他,“岁数大了,也该享享福休息休息,何必这么累?”
“我不觉得累和苦,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还打算再干个几十年。”蒋大春说,虽然自己已经58岁了,即使将来不能骑摩托车出诊了,还能走着去。他希望余生也能似村头那几株苍翠的松柏一样,永远守望着乡亲们。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9
2025-01-09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