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9-08-28 19:01:05 热度:2564
大众健康之窗8月28日北京讯 8月28日,为了更好地了解脊柱问题,维护脊柱健康,远离因脊柱健康问题而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我们特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脊柱健康学的创始人、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脊柱健康产业联盟执行主席黄开斌先生为我们分享新中国建立70年来脊柱健康事业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见证脊柱健康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8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脊柱健康学的创始人、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脊柱健康产业联盟执行主席黄开斌为我们分享新中国建立70年来脊柱健康事业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子 然/摄
主持人:脊柱健康业在我国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真正兴起却是近十几年来的事,从脊柱医学走向脊柱健康学应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您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脊柱的历史文化吗?
黄开斌:大约公元前2700年,我国就记录了脊柱推拿技术。而古希腊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才有记载脊柱的书籍。在春秋战国时期,正骨、推拿已普遍使用。我国《黄帝内经》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病症已有许多论述,并提出了以按跷、导引为主,辅以针灸本草治疗的方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秘,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通过对甲骨卜辞的研究,史学家认为殷商时期是推拿技术运用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宋代时的按摩疗法主要用于骨伤科和小儿科病证的治疗,这孕育了后世推拿学中正骨推拿与小儿推拿的学科分化。宋元时期,除了对推拿整脊的运用外,比较重视膏摩和导引整脊。到了元代,随着政府对骨伤科的重视,手法整脊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李仲南《永类钤方》的颈椎布兜牵引和脊椎过伸牵引复位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的悬吊复位整脊法;元代太医院《回回药方》的腰背垫枕整脊法等治疗脊柱、脊周组织损伤的手法、器械和药物治疗,充实了推拿整脊技术。
明清时期,推拿整脊技术不断完善。推拿在明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并正式形成了正骨推拿流派。《按摩经》、《正体类要》均有许多整脊手法的论述和脊柱生理病理的认识。到了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出手法比器械正骨整脊的作用好,并记载了攀索叠砖法整复胸腰椎、脱位和骨折等病症;沈金鳌用手法整脊治痧胀;胡延光用牵头踏肩治疗颈椎损伤,用腹部枕缸法屈曲整复胸腰椎。这一时期导引和药物整脊的著述更是琳琅满目,难以尽述。在推拿、导引整脊方面有祝澄元的《心医集》、马齐的《陆地仙经》、无名氏的《养生秘旨》、王祖源的《内功图说》、汪启贤等的《济世全书》等。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脊柱医学领域发展是什么情况?
黄开斌:新中国成立伊始,在脊柱健康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双桥老太太”罗有明,她是双桥正骨第五代传人。因疗效明显,20世纪50年代名扬京城,被患者誉为“双桥老太太”、“双桥老太太骨科”、“双桥老太太骨科圣手”等。
20世纪60年代,我国中医骨伤科的振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兴起,我国学者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传统的整脊疗法,用科学理论阐明其机理。如尚天裕、顾云伍对攀索叠砖法、腰背垫枕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张长江等人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使传统的整脊疗法得到发扬光大。
20世纪70年代一些军队的手法治疗者,如空军总医院的冯天有、解放军总医院的王福根和广州军区总医院的魏征、龙层花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根据现代医学,特别是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提出了脊柱旋转手法和各种脊柱推拿手法。1979年7月在上海首次召开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全国27个省市108名代表参加。脊柱推拿事业在全国逐步得到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前,有关脊柱推拿的专业文章,只是散布于有限的几本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杂志中。在此之后,相关的出版物不断涌现。目前己有的相关杂志有《中医正骨》、《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按摩与导引》、《颈腰痛杂志》、《人民军医》及一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这些杂志为脊柱推拿手法研究的重要交流园地。
70年代影响较大的推拿书籍是冯天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俞大方的《推拿学》,随后魏征和龙层花主编的《脊椎病因治疗学》、李义凯主编的《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先后出版,为脊柱健康领域从业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学习。
到目前为止,随着脊柱医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国脊柱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脊柱相关的学协会相继成立,很多医院也相继成立了颈肩腰腿疼痛和整脊科室,特别是借助医疗器械,将传统的一些手法用器械代替, 大大方便了使用和推广,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互补,极大地托展了脊柱领域的发展。特别是脊柱外科,我国脊柱外科起步虽然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这其中凝聚了我国几代骨科专家的智慧和心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中国工程院葛宝丰院士、中国工程院卢世璧院士、中国工程院邱贵兴院士、中国科学院梁智仁院士等。他们为推动我国脊柱外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脊柱外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的研究文献仅从1994年以来在国内发表就达640余万篇,引用率最高的有50多篇,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三家医院的作者发表的文献引用率最多,侯树勋、杨惠林、金大地、邹德威等他们的文献引用率最高,用成果累累来形容一点为夸张。
主持人: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脊柱学科的建立可以说是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脊柱健康学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呢?
黄开斌:这就是脊柱学科的一次跨越式创新发展了。我们知道,进入机器工业和信息化时代,汽车、手机和电脑等进入日常生活,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随之而带来的脊柱健康问题尤如井喷一样的爆发。因此,我们于2004年5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华脊柱医学论坛,“呵护脊柱·关爱健康”的呼声以团体强音的形式集中向大众发出,来自全国400多位脊柱健康专家参与了第一届中华脊柱医学论坛,其影响轰动一时。自此,脊柱医学这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得以正式确立,并系统性研究和整合发展。
2010年5月8~10日第六届中华脊柱医学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通过前几届的交流,我们深深认识到,影响脊柱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脊柱自身的健壮和稳定性问题等,光靠医学已经无法彻底解决脊柱的健康问题,于是,在这届论坛上,我提出了从下届论坛开始,改名为脊柱健康论坛,从健康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脊柱健康问题,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代表一致认可。
2011年5月21~23日第七届脊柱健康论坛在北京召开。自本届论坛开始,以脊柱医学学术理论探讨为主的重心正式转移到围绕“脊柱健康”理念和产业发展为中心上。脊柱健康学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探索由此正式提出。
2012年5月18日~21日第八届中华脊柱健康论坛在北京温都水城举行。主题是:“合纵连横 共举脊柱健康”;在本届论坛上,正式宣布组建“世界脊柱健康联盟”,并合并召开“第一届世界脊柱健康联盟大会”,来自海内外1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届论坛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推动了脊柱健康事业的跨越发展。
2013年11月23-24日,“中国脊柱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宣布成立。至此,从脊柱健康学的专业技术到产业模式,以及脊柱健康事业的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
(责任编辑:秋彤)
2024-03-12
2023-11-08
2023-07-14
2023-04-19
2023-03-09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