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4-08-05 19:18:31 热度:1640
科技日报昆明8月4日电 (记者马波)李克强总理4日在指导震区救援工作中强调,要特别重视次生灾害的防治。那么,如何预防次生灾害?记者就这一问题,连线采访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唐川。
唐川曾经为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和云南大学教授,在云南多年,参加过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1996年丽江7.0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系统调查,对地震灾害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有较深入研究。唐川在主持云南省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期间,对昭通地区地震和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潜在风险做过较深入的研究。
他说,这次昭通地震损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震级较大、震源浅、人口密集、房屋抗震性能差,昭通地震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跃,地层岩石极为破碎,加之山高坡陡,在强地震作用下极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例如,2006年盐津5.1级地震崩滑次生地质灾害造成18人死亡,占地震死亡总数的81.8%,2012年彝良5.7级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60人死亡,占地震死亡总数的74.1%。唐川在汶川地震灾害调查时也发现,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就造成2万多人死亡,占地震死亡总数的四分之一。
唐川说,从目前的震区报道获悉,这次昭通地震诱发了大范围的滑坡崩塌灾害,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带、河流两岸和公路沿线,部分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还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针对强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问题,他建议:
一是紧急开展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排查工作,特别是对那些隐蔽性强、风险大的地质灾害进行重点调查;二是组织力量对震区灾民临时安置点周围山地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工作;三是加强对地震区堰塞湖的排查与评估工作,尽可能降低堰塞湖成灾风险; 四是在汛期要特别防范强震区的泥石流发生,应开展震区泥石流沟的系统排查和潜在风险评估,并做好相应的监测预警工作。
4日上午9时,记者连线地震当天即赶赴震区的云南省地震局张建国研究员,请他对地震灾情进行现场解读。
“我们昨天夜里10点就抵达了灾区。”张建国告诉记者,为了在第一时间把灾情摸清,做好灾情损失评估、监视震情发展,为救灾提供决策依据,一到震区,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地震部门的专家、工作人员组成的150余人的工作组,就分成了20个小组,分别深入到震区去摸情况。
“鲁甸在云南是山区中的山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云南,山区占94%,而这里,山区比例还要高,有的地方山区比例甚至达到100%,没有一块平地。加之这里的地质结构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多条断裂发育,岩体破碎,极容易引起严重次生灾害。这就造成同等级地震,比之别处,会有比较严重人员伤亡。”张建国介绍,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牛栏江北岸,地处乌蒙山南麓,是云南比较特殊的地区,这也正是此次地震造成较大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补充道,现在灾情还没有全面掌握。但从历次发生在此类地质环境地区的地震看,伤亡的人群中,很多人是因为滚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而丧生。
此外,张建国介绍,灾情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云南人均人口密度。云南人口密度一般在110—120人/平方公里,震区则达到200多人,高出一倍。并且由于山高路远,道路受阻,救援难度极大。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21
2025-01-21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