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4-08-05 19:15:24 热度:1633
赶往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的路上,中国青年报记者遇上了着急回家的村民蒋仕全。蒋仕全带着女儿和女婿在外地打工,得知妻子被埋在自家房屋底下后,就急不可待地往家奔。高速路堵车,便徒步走,终于赶到家时,妻子却没有了生命迹象,家也被毁了。
抗震救灾前线指挥现场,徒步进入龙头山镇的李克强总理一行全体起立,向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初步统计,截至8月4日14时,地震已造成398人死亡,3人失踪,108.84万人受灾。
灾难的突如其来,生命的突然逝去,让人揪心与悲痛。不断更新的震区的消息和照片,向人们传递着灾情:瘫痪的交通、倒塌的房屋,失去亲人的伤痛,寻找亲人的焦灼,救灾的急迫,还有废墟中的坚持和抗争。
经历了汶川、芦山等大地震之后,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各方,对突发灾难的处置能力已明显加强。此次灾难发生后,中央财政紧急下拨6亿元抗震救灾资金;武警部队官兵紧急驰援地震灾区;中国红十字会等迅速调拨救灾物资;民间慈善组织和志愿者们,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展捐款、救援等活动。不管是消防、武警、医疗等专业团队的紧急救援,还是民政部门、慈善机构、志愿者的应急启动,都快速而有序,各方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里,展开废墟上的生命赛跑。
在这些救灾“大记事”的背后,在悲情、脆弱和无奈的背后,是更为执著的顽强不屈,是一个个拯救生命的感人故事。
挖掘机的轰鸣中,被埋19个小时的22岁男子杨国云获救;因为不能采取机械作业,消防官兵徒手刨挖,将一名男孩从废墟中救出;一对夫妻,用锄头刨出了埋在倒塌的房屋下的4个孩子……
昆明南屏街闹市的采血点上,竖起了为地震献血的牌子。从成都到昆明旅游的梁爽和李坤,专程赶来献血,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灾区民众”。暑期放假回乡的大学生锁才元和同学们一起往山里搬运救灾物资,他们坚持着,“不能停,停下来就更难走了!”
此刻,人们为鲁甸揪心、悲伤、祈福和行动。这个偏远的云南山区小县,因遭遇巨大灾难而引人注目。若非地震,恐怕很多人不会知道鲁甸、巧家、会泽。中国地震局指出,房屋抗震性能差、人口密度高、震源浅等原因,导致鲁甸地震震级虽低但伤亡惨重。像中国很多穷乡僻壤一样,这里生态环境恶劣却又人口稠密,建筑质量不高;这里的青壮年大都去外地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一旦灾难降临,这些贫穷地区留守家园的老弱妇孺最无助、最脆弱,因而最需要外来的帮助。
抗震救灾工作正在展开,当灾情逐渐得到救助之后,鲁甸或许将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希望灾后的家园,能够很快得到重建;希望援助之手,能扶持受灾者早日摆脱伤痛。同时,更希望鲁甸这样的贫困地区,在太平的日子里也能更多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它们是中国目前的短板和软肋,也是中国转型发展的潜力所在。(冯雪梅)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1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19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