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医联体”缘何叫好不叫座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4-05-29 14:30:45 热度:433

李 颖

     让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医联体”这个新名词也由此渐渐为人所知。
    “让技术跑,而不是病人跑。”这是当初政府组建“医联体”的初衷,通过把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专科医疗串联起来,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区县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提升医疗效果。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封国生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医联体”模式的基本内涵:“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在这套模式下,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社区与大医院的专家帮扶、双向转诊对接,这也是计划中患者最大的获益之一。
    简单说来,就是从大医院抽调专家,定期到基层社区医院坐诊,如遇大病重病,将享受“医联体”内优化检查绿色通道,直接转到对口三甲医院就诊。较之以往,缩短挂号、检查等就诊时间。上层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然而,似乎到了基层就变成了叫好不叫座。
    首先,患者分流并不理想,首诊难以流向基层。
    尽管大医院采取了技术帮扶、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等措施来提高基层的医疗质量,但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不是我迷信大医院和专家,我们社区医院检查检验确实成问题。”一位社区居民表示,除了设备不足,基层医疗水平也令人担忧,他曾经在大医院住院时被医生劝说转诊到社区医院就医,“但家里人死活都不同意”。
    其次,双向转诊多为“向上转诊”,“下转”难以实现。
    上转还是下转,转还是不转,是个问题,但患者自己说了不算。据“医联体”有关章程,在“医联体”内部,对于在大医院病情稳定的患者,其康复治疗等医疗项目将转由基层医院来承担。但就目前来看,转诊动力明显不足。可以说,现在的“医联体”大都能实现危重症患者的“向上转诊”,而“向下转诊”几乎为零。
    另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可使用的药品不一样。目前,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全部是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而大医院除了基本药物外,还有很多品种,很显然会出现药品衔接上的困窘。有些药在社区医院根本买不到,导致很多患者挤到大医院排队挂号,也只为去买药。
    事实上,双向转诊的难题不仅体现在患者的选择上,从医院的角度,也并不愿“放掉”手中“有利可图”的患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曾表示,当前“医联体”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虽然政府提出要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但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各方都能在合理范围内赚到钱。
    笔者认为,“医联体”的建设需要与病人使用医疗资源的就医行为变化结合起来。如果病人仍然到处任意就医,不受任何约束的话,“医联体”便无法发挥管理病人的作用。至于究竟推进的速度如何,应当发挥医疗机构本身的积极性,不要简单采取政府单刀推进、拉郎配的作法,这样往往效果不佳。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巨大,采取全国全面推广的作法往往会违反不同地区的客观需要,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内还存在着大量严重问题,从资源整体布局来看,“医联体”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以,希望依靠“医联体”来推动整个医改进程,并不会收到应有效果。只有在一些根本的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才能起到作用。
    “医联体”究竟能否“落地生根”,最终还得看政府。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