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闪耀红十字光芒的图云关——记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5-09-02 08:11:46 热度:1883

  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吴晶、肖泰景)在这里,成千上万名伤病员得到良好的医疗和护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吨援华医药物资经此源源运往抗日前线;无数经过培训的战时医护人员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所属的100余个医疗队、手术队、诊疗所,遍布陕西、山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昼夜不停地在炮火纷飞的抗日前线抢救负伤官兵……
  这就是贵阳图云关,抗战期间全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和战时人员训练所便坐落在这里。
  “闪耀着红十字光芒的图云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抗战岁月,贵州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罗治雄对记者这样介绍。
  全国战地救护指挥中心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整合社会医疗资源,参与平津战场、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战地救护,派遣救护队深入前线,广设医院,救治受伤官兵。后因战局变化,总会为应对长期战争救护的需要,于1937年12月6日在汉口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并筹组救护总队,专负战时军事救护之责,林可胜任临时救护委员会总干事兼救护总队总队长。
  1938年春,救护总队正式成立,1939年2月迁至贵阳图云关。救护总队由组建初期的37队开始,陆续扩充至178队,医护工作人员曾达3420人,同时拥有救护车200辆,卫生材料分库11个,规模之盛达于极点。1946年5月,救护总队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奉命解散。
  救护总队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由战地救护指挥、医务执行、业务派出、业务培训及后勤保障等机构组成。组建初期的工作以技术为主,辅助各战区兵站及后方医院卫生机关工作,如实施手术、骨折矫治、X光检查、细菌检验、特别营养等。后来由于传染病逐渐流行,病兵人数多于伤兵,便综合医疗、医护、医防、急救各队性能,一律改为医务队,推进至野战区,协助军师卫生机关,从事手术、扎绷带、急救,并指导灭虱、治疥、抗疟,改进环境卫生及兵食营养等军阵卫生工作。
  救护总队工作时间基本横跨整个抗战期间,工作区域遍及整个中国战区。从1938年1月至1945年9月,总计实施手术11.98万次,骨折复位3.55万人,内科门诊军人248.16万人次,门诊平民200.29万人次,预防接种463万人,敷伤、消毒灭虱、检验、X光检查、补充特别营养等累计数百万人次。
  医护人员培训基地
  抗战以来,救护院所激增,各院所军医由正式学校出身者不过28%。政府当局鉴于军医及普通医务工作人员合格者极度缺乏,责成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与卫生署在长沙合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该班于1938年6月开课,设卫生防疫、医疗队、初级医护助理及救护担架等四班,1938年12月落户贵阳,更名为战时卫生人员联合训练所。
  训练所以实习为主,讲授为辅。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学员由各兵站医院和后方医院征调,训练期一般为3个月。据参与者回忆,到抗战后期,训练所班次又分为军医和军护两类,此外还设有临床检验班、X射线技术员班和环境卫生工程技术员班。
  为便于战区军医训练起见,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于1939年秋奉命在陕西汉中成立分所,后根据战地救护需要,陆续在江西弋阳、湖北老河口、四川黔江、湖南东安等地设立训练分所。据统计,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组建初期训练医护人员1432名,至抗战胜利时,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连同5个分所在抗战期间共训练医护人员达2万余人,近半服务于前线,为培养军中医护人员作出了贡献。
  国际援华医疗队大本营
  抗日战争得到许多国际友好人士的同情,他们在道义、政治和物质上给予中国无私援助,其中参与救护总队工作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外籍医护人员,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西班牙大夫”。这些医生其实并非西班牙籍,他们当中有波兰人、德国人、奥地利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和苏联人,偏偏没有一个西班牙人,但由于这些医生大多曾作为志愿者在“西班牙国际纵队”服务,参与过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因此通常被称为“西班牙大夫”。
  虽然有“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名誉,但外籍医生们实际并没有建立正式组织,而是在英国“国际医药援华会”的组织和资助下,分多批从不同地点来到贵阳图云关,这些外籍医护人员大部分是在1939年前后到达中国,坚持到抗战胜利。
  尽管外籍医护人员在中国遇到了诸多困难,但他们不忘初心,秉承人道主义理念,在红十字旗帜下坚持救护工作。他们与中国人民一起,经受了战争的煎熬和磨炼,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6年血与火的岁月,为中国抗战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