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闫青春:合理构建最适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服务体系

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4-10-29 10:23:35 热度:2377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闫青春副主任为本次论坛做了主题演讲。子 然/摄

    大众健康之窗10月29日北京讯  10月28日,由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在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组委会主办,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健康科技创新联盟承办的“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闫青春以及中国残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国内外涉老服务的企业代表出席会会议。
    会上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闫青春副主任为本次论坛做了主题演讲。他对我国老年照护服务发展的需要、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讲解,为已经涉足养老服务和即将进入养老服务的参会代表指明了发展方向。他说:
    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使众多高龄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
    1、我国老龄化进程中高龄化趋势显著的特点,带来了长期照护服务的巨大需求。
    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38.3岁;2000年则已提高到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2005年预期寿命72.95岁,比2000年提高了1.55岁;比世界平均寿命67岁多5.95岁;2011年达到73.5岁;2012年底为74.8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寿命高,高龄老人增多:80岁以上高龄老人年均增速达5%以上,快于我国老龄化3.2%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3%的增长速度。
    高龄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过去说人口老龄化社会到来并没有觉得有多可怕,那是因为我们还是一个年轻型的老龄社会。但随着高龄化趋势凸显,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高龄化意味着什么?
    健康状况低下;生理机能、心理机能退化严重;疾病增多;自理能力下降,非自理比例大幅攀升;需长期照护的比例增多。
    高龄对养老保障费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居家养老的上门包护服务需求剧增;对机构的专业化护理和照顾需求剧增;对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知识技能的需求更高。
    国际社会把高龄老人视同为失能人群同等看待。
    2、“空巢”老人剧增,为加快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提出了现实要求。
    空巢老人比例不断增加: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方式变化,“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2010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3.1人;
    八大城市调查:空巢老人的比例平均达到56.1%;太原杏花岭区锦绣园社区高达71%;沈阳铁西康宁社区73.18%。
    全国调查:2000-201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由42%上升为54%;农村由37.9%上升到45.6%。
    趋势:比照英美等发达国家空巢老年人的比例达到80%以上的现实,我国空巢老人比例还将持续上升。
    案例:2005年1月5日,原冶金部副部长王汝林在家卫生间里被人发现,“身边有大量血迹,已死亡多日”,警方认定是因为大出血未得到及时救护而死亡的。
    结论:不断增长的空巢老人急需照料护理的事实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快速发展长期照料和专业护理的养老机构提出了迫切要求。
    老年人空巢家庭意味着什么?
    空巢意味着老年人身边无子女和家庭成员赡养与照顾;意味着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的增强和亲情的缺失;意味着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被无情地打碎了;意味着社会加重了养老责任的承担;也意味着政府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时必须的考量和关注。
    结论:不断增长的空巢老人家庭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照料护理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开辟了市场。
    3、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对长期照料护理服务需求更为迫切。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和高龄化趋势凸显,老年失能率大为提高。根据调查测算:2010年全国城乡完全失能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老年人比例为6.4%,数量由2006年的799万增加到1084.3万,其中城市由154万增加到345.6万,占城市老年人口4.76%;农村由645万增加到738.7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6.8%;预计到2015年,完全失能老人达124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05%,其中城市410。8万人,占4.4%,农村为828.9万人,占6.73%。
    老年人失能人口剧增
    前几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表明,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为9.8%,其中城市为9.3%,农村为9.9%。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底全国完全失能老年人为1100多万,其中城市200多万,农村800多万;2011年全国部分失能老年人为2136万,其中城市为500多万,农村为1600多万。两项合计2011年全国有3300万、2012年有3600万、到2013年底达3750万,目前据说有近4000万名失能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照料和护理服务。
    结论:无论从哪个数字看,老年人的失能数量和照护服务需求都在快速上升。
    老年人失能上升意味着什么?
    失能率上升意味着老年人各种疾病罹患率大幅上升;意味着数量大幅上升的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离不开人员照护;意味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专业化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要作为重点加快发展;意味着对专业化护理服务人员的需求增加;意味着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研发护理用品用具的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加速催生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参照国际惯例,我国长期照料护理服务需要有一个快速发展。
    潜在需求:各地问卷调查,城市中约有10%的老年人有接受护理服务愿望,且在逐步增加;
    现实需求:调查核实约3-5%左右。主要受护理床位、服务供给能力、经济支付能力、机构区位、档次、服务质量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越是经济发达地区,需求越高。
    结论:我国的老年照护服务必须随着老年人需求的增长,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个加速度的发展。
    二、我国老年照护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照护服务的发展远不适应老龄化需求,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状态。
    四大矛盾:
    老人对照护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照护服务供给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矛盾
    老年照护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的失能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社会办老年照护服务机构、设施与政府包办保管的二元体制之间的矛盾
    失能老人对照料护理康复的专业化服务要求与照护服务中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
    1、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多、增长快、需求高与全社会照护服务供给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矛盾日趋尖锐
    目前我国老年长期照护服务发展状况、保有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需求不相匹配;2011年底各地建有各级种类养老服务机构近4.18万家,床位365万张,收养老人近300多万人,就床位数和收养人数来讲,分别占老年人总数1.97%和1.62%,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2012年底床位达390万张,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达20.5张。
    近年来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兴办9873所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建了3万多“星光老年之家”,增加了1.6万张社区日间照料床位,但是与巨大的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
    许多老年长照机构因陋就简建立起来,危旧房屋、破旧设备、简约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照护服务需求。
    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老年照护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为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照护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养老机构建设现状
    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老年病专科医院119所,病床15000张;三级医院专设老年病科室的比率为5%;老年护理院135所,床位12000张;老年康复医院322所,床位30200张;全国一般性养老院舍4.18万家,养老床位380多万张,占老年人总数的1.97%;2013年上半年养老院舍为4.6万家,养老床位440多万张,占老年人总数的2.22%。
    2、照护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国家举办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举办照护服务机构的目的:主要是要为那些介助或介护老人提供他们最迫切需要的长期照料和专业化护理服务。
    国际社会通行作法:照护服务对象基本定位在生活不能全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如果他们自身的支付能不足负担不起服务费用的话,政府则视情况给予相应的资助和补贴。
    我国照护服务机构运行中的缺失: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和评估标准的规范操作程序,政府资源配置不足或缺失,众多老年照护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不管客观昌否急需,只以支付能力划线,使许多确实急需长期照料和护理等专业化服务的老人被无情地拒于机构之外。
    2009年养老机构中收住的失能老人大约35万,与当年210.9万住养人数相比只占17%的比例。目前有所提高,但其比例可能也不到1/4。并且民营机构收住失能老人比率要高于公办机构。
    我国的照护服务机构出现了与社会福利法则悖行的现象:
    一方面是大量需要照护服务的介助或介护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
    另一方面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照护服务床位。
    偏向:现阶段国家还不是很富裕,对老年照护服务机构的资源分配及各种补贴、扶持,本该用来“雪中送炭”,解决最困难人群急需的服务,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了补贴富裕老人安享晚年的“锦上添花”。在本该属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这种状况不解决,老年照护服务事业的方向就会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
    3、日益拓宽的社会化发展思路与禁锢保守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客观必然的: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单靠国家投入和经办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此养老事业社会办应运而生,为新时期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养老服务难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扶持政策:民办公助、公办(建)民营、税费减免等政策化优惠原则和办法。由此各种民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
    政策落实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一旦建设,就会发现各地对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的现象十分普遍,土地划拨、“民办公助”、税收减免、水电优惠等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
    不公平竞争:养老机构二元化体制并行,造成不公平待遇和不对等竞争,给民办机构带来的打击和危害是致命的。公办养老机构不改制,政府包办管体制造成的高耗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病已成痼疾,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非但不改革,反而以种种理由进一步强化这种保守落后的体制,以“民心工程”、“政绩工程”为幌子,源源不断地把政府资源用来建设公办养老机构,而对扶持民办养老机构视若无睹、无动于衷。
    危害:在市场上完全靠政府资源经办的养老机构与完全靠自身力量经办的民办养老机构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市场法则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被无情践踏,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公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增加了不思改革进取,得过且过的惰性。
    4、失能老人的专业化服务需要与照护服务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照护机构应该定位于最需要长期服务的失能老人。这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照护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
    我国照护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态,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的反差:
    一方面,照护服务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现有专业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自2002年2月推行至今已有8年,但许多照护服务机构设施中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并未提上日程,随意聘用、无证上岗、传统经验式服务,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种服务需求很不适应。
    到2012年底,我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约10多万人,不到120多万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10%,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与上百万已经住进照护机构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是一技难求、难以应对的。
    另一方面,大量系统训练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囿于编制、名额等补充不进来。国家这几年大力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价认证制度,相信必将对我国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化建设形成制度化保障和促进。
    三、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老年照护服务的政策性建议
    从人性化关怀角度,合理构建最适合老年人养老需求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发展老年长期照护服务包含两方面要求
    一是要在充分保障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基础上,把居家的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提上日程,大力发展家庭病床和家庭护理。
    二是加快发展专业化的长期照护机构。确保机构的社会福利和公益性质,确保政府的资助扶持,确保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服务的失能老人为专业长照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而不是完全靠市场定位,把经济效益摆到首当其冲的位置,忽视社会效益。
    发展长期照护服务必须遵循: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总揽全局;
    核心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方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深化改革;
    发展思路:加强行政监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
    准确定位:政府在为老服务中的基本责任和长照服务的基本功能;
    运行方式: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建立健全照护服务规范和管理标准,加快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全面推动照护服务的快速发展。(子然根据10月28日会议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