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8-09 11:42:14 热度:2060
——速写抗震救灾前线的知识分子群体
本报记者 吕慎 刘茜 任维东
抗震前线“父子兵”
一位54岁,一位25岁,浙江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叶建清和云南省地震局助理工程师和嘉吉,两位年龄差距如父子的知识分子在鲁甸抗震前线组成了特殊的灾情调查小分队。
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在鲁甸建立了前线指挥中心。接到中心的命令,老叶和小和这两位“父子兵”于8月5日早晨8点到达龙头山镇。银屏村灾情严重,尤其是龙帮社,33户人家就有12人遇难。老叶和小和严格按照地震调查规范收集了伤亡、烈度、次生灾害隐患等数据,发回指挥中心,为科学评估灾情、部署救灾重点提供了决策依据。
老叶和小和在银屏村一直工作到深夜,没有地方住,他们就找来两个纸箱,铺在路边和救灾官兵一起露宿一夜。第二天早晨6点,他们又接到任务,赶往下一个调查点——西屏村。16公里的山路,出生在浙江水乡的叶建清曾在青海工作近30年,野外工作经验丰富。但由于任务来得突然,他们没有准备多余的干粮,只能饿着肚子前行。和嘉吉来自丽江,是纳西族,老叶就跟他聊家乡,给他讲自己在西北工作的故事。小和后来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叶老师鼓励,我肯定走不下来那段路。他比我父亲还大两岁,可走起路来飞快。虽然是外乡人,可灾民都爱跟他说话,把他看得很亲。从叶老师身上我学到的太多了。”
“天使夫妻”在震区
蔡学敏和刘凌是在昆明工作的一对“白衣天使”。夫妻俩先后奔赴灾区,在鲁甸县的野战医院抢救伤员。他们不到4岁的儿子只能让外公外婆接回青岛老家。
蔡学敏1996年分配到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拥有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的他是医院里实实在在的高端人才,他的工作专业性很强——医院中心实验室临床实验科做科研实验,方向是细胞研究。这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专业与抗震救灾中的防疫工作正好对口。8月3日地震发生后,蔡学敏主动请缨奔赴灾区。从3日晚出发,连夜赶路,蔡学敏随医院4日早晨6点就抵达鲁甸。半天后,妻子刘凌也到达灾区,在野战医院负责检验工作。
刚到鲁甸,妻子很忙,伤员源源不断送来,外科手术较多,检验工作密度很大。蔡学敏的专业暂时用不上,他就和普通战士一起支帐篷、抬担架,帮其他临床医生做些辅助工作。到8月5日,蔡学敏就坐不住了,围绕着鲁甸一个村一个村地转。专业出身的他深知防疫工作必须做在前、必须“防”,一旦发生疫情后果非同小可。
水磨镇营地村,受灾情况不算严重,倒了70多间房子,死亡2人,这却引起了蔡学敏的注意。他发现,这里的饮用水都是水窖储存的雨水,看上去跟绿豆汤一样的颜色,正值夏季天气炎热,村里虽然死亡人数不多,但家禽家畜的尸体随处可见。蔡学敏马上为这个村子做防疫处理,并教给村民使用消毒药品的简便方法。
四位主任“战营盘”
离震中5公里,有座营盘村,受灾情况严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医疗队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用了不到12个小时就赶到了营盘村。
这个医疗队虽然只有10名队员,可主任医师就有4位:副院长、普外科的孙建军,胸外科的张松,骨科的王俊波和麻醉科的唐玲玲。从8月4日上午9点到5日凌晨3点,医疗队共救治伤员92名,工作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而到这时队员们已经有29个小时没合眼了。仅仅休息了3个多小时,队员们又拿起手电,去更远的自然村巡诊伤员。在离村公所近10公里的胡家寨村,队员们发现了一位82岁的老人。由于儿子、媳妇都在地震中遇难,她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身上多处受伤,奄奄一息。队员们赶紧给老人做了急救处理,并迅速与村民一起,将老人抬到临时医院。病情稳定后,又及时将她送往昆明,目前老人已经转危为安。
由于电力中断,自从进入营盘村,医疗队就和后方失联了。直到7日在救治完92名伤员后,孙建军才赶到龙头山的救灾指挥部给手机充电、报平安。从4日到7日,3天时间,云南第三人民医院医疗队在营盘村共救治伤病员165名。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21
2025-01-21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