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3-28 13:58:23 热度:719

    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题: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记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一级教授陈菊梅
    冯春梅、杨清仁、胥金章、黄明
    “302医院的一名老教授,87岁了,还在一线坚持工作。”这是记者最早接触到的关于“她”的信息。
    这名“老教授”是谁?
    她是发现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第一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
    她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3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
    她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并创造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2007年4月,在古都洛阳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上,与会1500多名专家一致推荐,授予她“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重肝临床第一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那一年,她已82岁。但除了学术之外,那时几乎“百度”不到任何关于她的宣传报道。
    她是陈菊梅。
    “人如菊淡,品如梅清。”“菊梅”,这个幼年曾经让她觉得“很土”的名字,恰恰浓缩了她“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
    使命如山——“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陈菊梅被分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时空的巧合,就这样把陈菊梅和新中国的传染病防治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5年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博士。当她以全部功课满分5分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时,导师库斯科列娃风趣地说:“要是有6分的话,我们可以给她都打6分。”
    在苏联求学期间,忙于事业的陈菊梅不仅因长时间一种姿势拿试管,把自己的手忙出了“腱鞘囊肿”,还把自己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剩女”——直至32岁,她才和曾在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留学的陈国仕结为连理。
    结婚时,陈菊梅甚至不知道陈国仕是东北人。因为她的择偶标准,单纯得只有“精神”和“信仰”:“第一,都是共产党员;第二,都是公派的留学生。”
    无疑,精神和信仰,才是可以穿透时空的力量。而这种穿透力,也表现为那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情结”:要把国外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献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1958年,陈菊梅从莫斯科毕业返回祖国时,带回来的不是令人羡慕的冰箱、电视,而是几百公斤的图书资料。
    也正是这种精神和信仰,让1950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陈菊梅,即便在最艰难的十年动乱期间,也坚定地“相信组织”。
    当时,“靠边站”的陈菊梅不能参加会诊,还被安排去打扫病房的厕所。所有这些委屈,陈菊梅回家只字不提。老伴陈国仕评价她:“她这个人,比男同志还男同志!”
    尽管对她的政治审查长达10年,但“比男同志还男同志”的陈菊梅依然不失其态,忠于使命——
    1969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接受1年多时间的“再教育”。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医生的情况下,为减轻术者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谁先来试呢?病人吗?为确保病人安全,陈菊梅主动以身试验,结果头晕呕吐了两三天。苏醒后,她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获成功。
    从黄龙返回后,陈菊梅患了扁桃体炎。刚好些,她又因抢救乙脑患儿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下巴肿到脖子下面”。之后因积劳成疾,她又患了肾小球肾炎,“小便像酱油一样”。而此时,陈菊梅也正进入到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时刻,同时还承担起“降低慢重肝病死率”这一国家重大课题。
    一边是如山的使命,一边是“革命的本钱”,怎么办?
    身为医生的陈菊梅,开始打自己身体的“主意”:只有去除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疾病才能不再发作。
    扁桃体炎好办,摘掉扁桃之后就好了,但肾炎很麻烦,一累就犯。陈菊梅索性割掉了阑尾。但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后又犯了。还有什么病灶呢?对了,牙齿!年仅47岁的陈菊梅,硬是分三次把满口牙齿一颗不剩地拔光了!
    清除了所有病灶之后,最终历时8年,陈菊梅成为国内首先发现并试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造福无数肝病患者;同时,她也带领协作组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事业如磐——“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
    陈菊梅回国之时,恰恰是刚于1954年成立传染病专科医院的302医院广纳贤才之时。1958年11月,带着她那几百公斤的“无价之宝”,陈菊梅调入解放军第302医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染病医院并不被社会所理解。302医院“国际肝病诊疗中心”主任赵平回忆,当初大学毕业得知自己分到传染病医院时,“眼泪就开始往下掉。”
    还有人为302医院编了段顺口溜:“开门用脚踹,对象吹得快,地上钱没人爱……”
    而陈菊梅,从1958年迈进302医院的大门起,便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这个“传染病人离不开,许多工作人员不愿来”的“传染世界”。
    建院之初,这个前身可追溯到西柏坡“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医院”的医院,除了马车和自行车外,只有一辆破旧的救护车。当时,医院启用了“最高规格”,派救护车去前门火车站接陈菊梅。
    进入302医院以后,陈菊梅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每一项成果都是一个里程碑:
    ——上世纪60年代,细胞学研究在我国还是空白,陈菊梅从国外肿瘤细胞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染病病毒细胞学诊断实验室,大大提高传染病病毒类型诊断的准确率,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病人转氨酶降不下来是困扰临床的核心难题。上世纪70年代起,陈菊梅着手攻克这一难题。
    她先是从转氨酶正常出院的病人身上找突破口,从700多份病历中筛选出50份,但50份病历50种治疗方法,完全没有线索;之后她又发了200多封信给低酶出院的病人,只回了4封信。
    后来,有一个肝硬化病人先后7次住院,转氨酶一正常就出院。陈菊梅找到他吃的药瓶一看,里面有五味子!陈菊梅经反复试验发现,五味子仁里的油是能够降酶的。
    1973年,陈菊梅以“302医院二科”的名义,在《新医药学》第9期上发表了试用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学术论文。
    “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目前,在陈菊梅的成果基础上,国内已衍生出多项成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较多,数十种临床药物的疗效却无一得以确切验证,陈菊梅便着手组建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从在厕所里养小白鼠到把科室的会议室改装成实验室,经过2年努力,这个简陋的实验室产生了包括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一批重要成果。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遂启动以降低10%的病死率为目标的重大课题。作为课题牵头人,陈菊梅带领全国4家医院的协作组攻关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沿用至今。同时,她还带领协作组率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降到38%,整整降低了47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肝病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陈菊梅又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生存率提高20%;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
    今天,302医院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收治病人最多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没有陈菊梅,就没有302医院的今天。”院长吕吉云说。
    待患如亲——“往她对面一坐,病就好了一半”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耳熟能详的《希波克拉底誓言》,2000多年来被视为医生这一行业的行为规范。
    陈菊梅对病人的责任心,则早已超越了这一纸“誓言”。她从不忌讳传染病人,刚去世的传染病人的病床,换一张床单她就能躺在上面休息;哪怕是被判了“死刑”的病人,她也会想尽一切办法。
    63年来,这个出生于浙江天台的江南女子,在病人生死攸关之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负责!”
    ——上世纪60年代,一名叫查小萌的2岁麻疹患儿突发喉梗阻。以前这种紧急情况,都是请外科派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可患儿危在旦夕,远水解不了近渴。陈菊梅当机立断:“切开气管救人,出了问题我负责!”孩子得以获救。
    ——1963年的一天,302医院门诊部,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昏迷在地,头颈向后、四肢僵硬、身体呈反弓形。小伙子已被3家医院拒收,他的母亲跪在地上哀求。陈菊梅赶到后,一边查看一边说:“是乙脑后遗症,赶快收治!”
    当时,乙脑后遗症尚无有效的救治方法。陈菊梅依据神经损伤的原理,独辟蹊径,从病人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入适量的地塞米松等药物。4个月后,这位担任外语教师的年轻人不仅重返讲台,还活跃在篮球场上。
    这就是陈菊梅在国内首创的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目前,这依然是治疗脑炎后遗症的唯一有效方法。
    类似这样的事例,只一次,对患者便是“再造之恩”;而在陈菊梅的职业生涯中,却有很多——
    今年77岁的退休军人陈克志,40年前转院到302医院时,肌肉全部萎缩,“连脚掌上的老皮都脱了”,单位准备给他开追悼会。是陈菊梅,从治疗到护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终于让他“起死回生”;
    今年41岁的河北商人王永山,2008年来到302医院之前,辗转几家医院花了十多万元,病没治好,但“后事已经交代好了”。也是陈菊梅,确诊了他患的只是“肝血管瘤”,仅需每年复查1-2次即可。“往她对面一坐,病就好了一半。”刚过不惑之年的王永山,恍如再生。
    “辨难释疑真国手,杏坛神技世无双。”这是一名患者对陈菊梅的褒奖,更是陈菊梅63年来行医生涯的写照。
    品格如梅——“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
    “她这个人,实在是太没有‘追求’了!”一说起陈菊梅,302医院老政委倪衡金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
    几十年来,她为新中国的传染病事业作了那么多贡献,却从不计较名利、也不愿意被宣传报道;她出了那么多科研成果,却从不愿借《名人传》出名,甚至连科研奖项、学术论文也不计较署名;她成功救治了那么多疑难危重病人,也从不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礼品……
    “我活着不希望出名,死后也不用留名。我和老伴都商量好了,我们死后,遗体都捐出来,供医院解剖研究用。”
    作为302医院的专家组组长,虽至耄耋之年,但每当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难关头之际,陈菊梅永远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我国肆虐。短短3个月,陈菊梅连续创造了“非典”群防群治工作的五个“第一”:
    2月12日,她第一个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非典”防治的专家访谈;3月6日,她镇定地走进非典隔离病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3月19日,她连续作战两昼夜,主编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5月4日,她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5月10日,她在专业杂志上开辟了第一个“非典”专栏。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陈菊梅坚持要去前线:“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
    到达灾区后,陈菊梅不顾年高体弱,拄着木棍,顶着高温,冒着余震,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她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病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客观分析后,提出“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3项重要建议。她还不分昼夜指导本院专家紧急编写《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等书籍,下发给灾区医疗队、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
    63年来,不论是新中国传染病防治的事业选择了陈菊梅,还是陈菊梅选择了这份事业,她已然将生命融进了这份事业,难舍难分。
    302医院政委邢振湖说,如今已87岁高龄的陈菊梅因早期帕金森病,右脚抬不起来,右手关节不能伸直,但她依然坚守在传染病防治一线。
    有人劝她该歇歇了,她却半开玩笑地说:“我要是在家待着,得早死。”
    已和陈菊梅携手度过了金婚之后第5个年头的老伴陈国仕,用了7个字“总结”她的人生:“挺苦,挺累,挺快乐!”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