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言温论疫”张之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9-01-26 10:46:22 热度:468

郑秀丽

图为张之文(右一)为患者把脉

  张之文,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当代全国著名温病学专家,首届全国名中医。1937年2月,张之文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1957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师承蜀中名医李斯炽、吴棹仙等人。1963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其致力于温病研究,发展瘟疫治疗体系,学术造诣深广。
  与时俱进  传承发展
  张之文在全面梳理温病学的流派传承后提出,将温病学派四分法,即核心学派、温疫学派、伤寒学派和兼融学派,并对各学派主要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厘清了温病学派传承发展的脉络,为后学推进温病学研究指明了门径。
  张之文还倡导建立中医感染病学,与时俱进地将传统温病学理论与现代感染病学接轨。2004年,为总结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最新成果,他首次以“中医感染病学”冠名,主编出版感染病中医专著《现代中医感染性疾病学》,扩展了温病学研究领域,又突出了温病学新特色。
  关注温疫  献计献策
  张之文多年来潜心研究温疫学,他首倡温疫学说,将瘟疫分为五类,即湿热疫、暑热疫、温热疫、寒疫和杂疫,构建中医疫病理论体系,弥补了传统温病理论研究的不足,奠定了学界对温疫研究的基础。他以温疫学说思想指导急性传染病的防治,为中医药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献计献策。2001年,张之文发表论文“温病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在全国较早提出要充分运用温疫理论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非典”期间,他作为四川省“非典”中医防治专家,参与四川省中医药防治非典方案的起草与修订,并就如何发挥中医优势在农村预防“非典”提出倡议,为全国防治“非典”献言献策。2005年,四川省突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作为四川省中医防治专家组组长,他亲临疫区指导诊治。2006年,他将瘟疫学说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开设瘟疫学课程,主编教材《瘟疫学新编》。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他参与灾后防疫方案的制定,指导中医药灾后防疫工作的开展。成都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先后在安县、彭州、平武、芦山等地熬大锅汤药,开展中医药灾后防疫,使当地无一例灾后传染病发生。当年他被成都中医药大学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还多次受邀赴台湾长庚大学,指导台湾流行性肠病毒(手足征)治疗。他关于温疫学派的研究成果已被纳入“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对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矢志临床  栽培后辈
  张之文工作在临床一线近60年,如今,年逾八旬仍坚持每周3个半天门诊,深受患者好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之文很早就在全国主办温病师资班,并为全军温病学习班、全国急症学习班主讲温病学,培养了一大批当今温病学学术带头人,并多次应邀赴德国、瑞士、日本、法国等地讲学。听过他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张老师博古通今,言简意赅,对于经典原文往往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张之文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给后人,他曾感叹:“梦里春回旧讲堂,古今驰骋继岐黄;老残未废心犹热,吐尽余丝倾九肠。”
  每逢教师节,他都会收到众多学生发来的感谢与祝福,他说:“频频来短信,字字动情真;医道传承苦,杏林培植辛;耕书秉残烛,举盏润枯唇;假我延年寿,筑坛添火薪。”
  学界称张之文:传承叶吴,发扬又可,精研温病,学界翘楚。为师,桃李满天,大树根深;为学,温病大家,同行称道;为医,仁济众生,佛手仙心。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