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专家谈中西医结合:要清楚何时用中医何时用西医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17-01-06 15:28:59 热度:426

记者 王玉/上海报道

    一位糖尿病足患者终于出院了,他治疗了整整七个月。按一般标准他需要截肢治疗,如今却自己迈步走出了病房,皆因选择了中医疗法。这是《经济参考报》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访时获悉的一个病例。该院脉管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脉管病重点专科,由“脉管病泰斗”奚九一教授指导、曹烨民主任领衔。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烨民表示,在学术上、科研上取得的成绩最终一定要在临床上体现出来,中医自古以来胸怀广阔,现在千万不能闭关自守,“中西医各有所长,作为医生,既要懂中医也要懂西医,要清楚什么时候用中医,什么时候用西医。”
  养生:喝茶应根据体质来选择
  近日,曹烨民在奚九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这是福建福鼎的老白茶。”寒暄落座后,曹烨民给记者递上一杯热茶。采访就从这一杯清茶聊起。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茶分为六类: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和黄茶。天气热了喝绿茶,天气冷了喝红茶。
  曹烨民表示,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喝茶也应该有所区别。根据体质来选择茶,这是中医要做的事情。
  曹烨民正在主持“药茶调理偏颇体质”项目。该项目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断指南和治未病标准”。
  在研究中,曹烨民把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传统茶。第二部分叫作药食两用茶。比如,菊花、玫瑰花和茉莉花,既可以当食物,又可以当药品。第三部分是处方茶。处方茶必须由中医大夫开,其他人不能乱开。
  曹烨民给记者展示了一份三参菊花茶。记者注意到,这种处方茶包含丹参、党参、参三七粉、菊花等成分。
  “这个药茶既能够行气,又可以活血。有血瘀气虚体质的人,就可以用它来调理。”曹烨民表示,“我们查了大量文献,又咨询了许多专家,然后委托药业公司做出来,目前正用于临床试验。”
  像三参菊花茶这种药茶,“药茶调理偏颇体质”项目一共推荐了20多种。“中国传统茶没有纳入这次推荐范围。”曹烨民说,将来会和中国茶叶学会等单位合作,把中国传统茶也囊括进来,让大家能够更加合理地饮茶。
  据了解,将茶作这样的分类,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属于开创性工作。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正在做一致性检验。在曹烨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和中医很相似,是其中的经典,而且仍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药茶非常有价值,归类、规范是为了更好推广。这个标准仍然较粗,未来还要丰富。”他说。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曹烨民认为,中医养生非常重要,但现状是医生重视不够,许多保健品都不是全国一流的专家在做。未来要提高全民的认识和从业者的水平,否则不利于健康养生产业发展。
  传承:充分继承才能创新发展
  继承和创新,哪一个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中央电视台组织了一个大专院校辩论赛,讨论的也是这个话题。曹烨民当时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参赛队伍代表。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20年。曹烨民告诉记者,“对中医来说继承更重要。这是我这么多年来读书学习、临床诊断的体会。”
  曹烨民是有感而发。他祖籍山东,在西北长大,先后求学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最终拜在“脉管病泰斗”奚九一教授门下,入选“第三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和“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拥有32年中医临床经验。
  “继承是中医发展的基础。没有很好地继承,单纯从创新角度来谈发展是不可能的。充分继承才能够创新发展,必须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曹烨民认为。
  他举了张仲景的例子。在《伤寒论》自序中,张仲景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曹烨民表示,一千多年前张仲景能够治好这种病,其实到现在中医药还一样有效。
  曹烨民认为,“中医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对人的疾病规律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比如,在不同的疾病阶段,用什么药物和方法来治疗。我们要继承几千年来医家留下来的精华。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呢?在曹烨民看来,一是学习中医经典,一是跟名老中医学。曹烨民还认为,除医院模式外,国家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医生去开诊所,培养中医世家,形成学术流派,将来这些会更有生命力。
  创新:把奚老的事业发扬光大
  “奚老是我的老师,我自己又带学生,形成了一个中医学术共同体。这样既能继承中医的传统,又能将其发扬下去。”曹烨民说。
  曹烨民主持的课题“基于工程学方法继承奚九一教授临床经验”,获得了专家高度评价。曹烨民表示,谈继承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认创新。比如,如何更好地继承老中医的经验,过去就是跟着老师抄方,现在他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合作,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把奚九一教授的经验留下来。
  “创新模式有很多,但怎样让奚老的事业得以更大的发展,这个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曹烨民说。
  记者了解到,曹烨民接过奚九一的班,到今年已整整12年。12年来,脉管科发展迅速,这从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床位从40张到142张,门诊量从3万多到逾10万人次,一年出院病人从二三百人到近三千人。
  目前,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脉管病临床基地。“全国各大医院像我们这样治疗血管病的,也就我们一家,其他都是以西医为主,有些有中医,也是辅助性的。”曹烨民说。
  值得注意的是,该院脉管科多次举办全国性“奚氏脉管病新诊疗法学习班”,为兄弟单位培养了150多名临床医生。
  以甘肃为例,兰州5家医院、天水2家医院都新建了脉管病专科、专病。在河北、云南等地,也有类似的学科扶持计划。
  记者在兰州市中医医院官网看到,脉管病科为该院特色诊疗,为“甘肃省成立的第一家脉管病诊疗中心”,由曹烨民指导临床治疗。
  “病情较轻的患者,就不用千里迢迢赶来上海了,这些医院完全可以处理。病情严重的患者,由我们指导他们治疗,或者到我们医院来治疗。”曹烨民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脉管病学科做大、做强,这也是一种创新。”
  曹烨民还认为,政策也需要创新,一定要以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为标准。比如,不能按照西药标准来管理中药。
  中西医结合:千万不能闭关自守
  中西医结合是坊间热议的话题。那么,中西医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
  “中西医可以结合。”曹烨民认为,“因为治疗对象是不变的。不会因为你是中医,这个人就变成阿猫;你是西医,他又变成阿狗。所不同的是,两者认识问题的角度、采取的方法不一样。”
  据了解,很多患者因为西医治不好,才到脉管科看病。曹烨民表示,“不能因为西医没办法了,就说西医不好。中医、西医各有所长。”
  他举例,治疗血管病,西医手术做得就很漂亮,但是血管通了之后,时间一长还会堵,结果又要做手术,效果一次比一次差。这些问题就能用中医药来改善。
  又比如,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引起血管炎,病人皮肤会坏得一块一块的。西医用激素治疗,病人吃到最后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都出来了。但是,把激素停掉,吃中药就可以治得很好。
  曹烨民表示,“作为医生,你既要懂中医,也要懂西医,更加要清楚什么时候用中医,什么时候用西医。具备这样的素质,你才可以评价中医和西医。”
  目前,脉管科门诊一天有6位医生接待患者,门诊量全国第一。患者来看病,主要开中药饮片、院内制剂。“我们有28个院内制剂,这是奚老留给我们的宝贝。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坏疽、免疫性血管炎,我们都可以用中医药来解决。这是我们的长处。”曹烨民表示。
  曹烨民说,这些原创的院内制剂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媲美砒霜治疗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一定要继承好、发扬好和研究好。
  曹烨民认为,从中医角度切入进去的研究,叫中医研究;从西医角度对中医问题进行研究,叫研究中医。屠呦呦是后一种。两种方法都不能够摒弃。
  “中医千万不能闭关自守。”曹烨民强调,“中医自古以来胸怀广阔。比如,包括胡椒在内的很多药物都是外来的,经过中医的不断使用,现在都成了常用药。”
  走出去:针灸的优势反而在国外
  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名声在外,不少外国患者也慕名而来。
  芬兰人马丁患有下肢溃烂,近两个手掌大的创面非常粗糙,并有液体渗出,瘙痒疼痛,难以行走。他跑遍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医院,四处求治,奔波了整整17个年头。后来,在曹烨民及其医疗小组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下,马丁的疾病痊愈了。
  “中西医结合真神奇!”康复后的马丁特意携夫人和儿子,坐飞机前来感谢治愈了他多年顽疾的曹烨民。
  “未来一定要走出去。”曹烨民说,“其实在疗效上,我们一点也不害怕。现在就是语言关,在表达和沟通方面存在不足。”
  曹烨民刚来脉管科的时候,科室多数人是中专学历,现在基本上是硕士学历。“将来绝大多数人还要成为博士,而且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这样才能走向世界。”曹烨民说,目前已有同事去德国进修。
  曹烨民告诉记者,其实有些中医项目的优势不在中国,反而在国外,比如针灸。
  据曹烨民介绍,针灸在我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在美国做得很大。因为针灸最赚钱。在美国的中医大夫想方设法地提高针灸疗效。比如,用针灸治疗不孕症,能使怀孕几率明显升高。
  不过,曹烨民强调,国外中医在某一方面可能占有优势,但要想整体赶上中国,全面发展中医,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在中国,才能动用全社会的资源来研究和发展中医。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