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甘肃省中医药发展情况介绍

来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时间:2016-04-14 10:54:24 热度:460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欠发达,脱贫奔小康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下,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紧密结合省情,提出“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深入挖掘甘肃中医药文化和资源优势,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低廉、有效的特色优势参与医改,努力提升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可及性,尽最大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农业基础薄弱、高寒阴湿的六盘山、秦巴山区等连片贫困地区是甘肃中药材主产区的区域优势,因势利导、以点带面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奔小康作贡献,中医药工作先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和中央深改办、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甘肃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现将全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
  甘肃中医药文化厚重,人文始祖伏羲、医祖岐伯、三国名医封衡、针灸鼻祖皇甫谧等都是甘肃人,武威汉代医简、敦煌医学、夏河拉卜楞寺的藏医药经典等,是不可多得的中医药资源宝库。数千年来,陇原儿女信中医、看中医、用中医、发展中医,积累了良好的中医药人文底蕴和发展基础。近年来,全省卫生计生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探索出了一条财政负担的起、群众承受得了、社会满意度较高的甘肃医改之路,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务院医改数据统计,连续三年,我省平均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全国最低。
  (一)建立完善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等50多项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元,实施了提高中医床位补助1.5倍、分级诊疗病种中西医同病同价、提高中医药服务新农合报销比例、调剂使用中药院内制剂等措施,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机制,为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各市州成立中医处(科),定西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定西市中医药管理局,85%的县(市、区)设立了中医科(股),各县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成立中医管理科。二是各级综合医院门诊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中药煎药室,住院部设立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5%的中医床位,各西医临床科室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推广使用15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建立中医科与西医临床科室协作机制,重症监护室实施中西医联合抢救。三是建成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29个,甘肃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46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重点专科61个。全省90%以上的综合医院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中医医院诊疗总人次占医院诊疗总人次的比例从2010年的8.13%上升到2014年的10.16%。
  (三)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是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500万元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经费,支持10个县(市、区)创建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市县。省财政已投入2000万元,对40个县(市、区)的创建工作予以资助,省政府每年命名表彰一批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县区。截至2015年底,累计建成29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8个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建成1个省级,47个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开展了三轮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建成360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推行以长期巡回体检、入户健康指导、支付方式改革、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并将中医药贯穿于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全过程,充分利用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作用,着力强化基层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努力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降低疾病发生,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着力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在全国率先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中医药充分融入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探索利用开展中医药参与大病干预工作,自2013年起,每年对患病人数和消耗医疗资源最多、居民经济负担最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慢性肾病等重大疾病开展病因调查,制定干预措施,动员全民预防,尽可能减少发病。鼓励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医疗机构和餐饮服务单位提供药膳等。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岷县漳县地震、庆阳校车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我们积极开展中西医联合抢救伤员,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预防灾后疫情,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充分肯定。
  (五)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联合省人社厅出台《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岐黄中医药技术系列内部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试行)》、推行中医药岐黄十三级岗位聘任制度,对中医药人才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给予重点倾斜。出台《甘肃省乡村医生职称评定办法(试行)》,开展乡村医生职称评定工作,2015年100多名乡村医生获得副高级职称资格。二是广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举办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普通班70期,培养实用性人才3600多名;举办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研究生班7期,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317名。三是开展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首批全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3097名继承人顺利出师,第二批2822名继承人正在进行为期三年的师承培养。四是为全省乡镇卫生院招录5000余名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将2145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充实了基层中医药队伍。五是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政策,先后评选出199名省级名中医、335名基层名中医和38个“中医世家”。截止“十二五”末,全省中医从业人员达到27235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19%。
  (六)弘扬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以“乡村舞台”建设活动为契机,弘扬行业主旋律、传播健康知识,不断提升行业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开展《医祖岐伯》、《皇甫谧》、《王万青》、《黎秀芳》等“百场卫生计生题材剧目”全省巡演工作,宣传中医和卫生计生文化,累计演出700多场;我委参与主办的电影《甘南情歌》已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十部“中国梦”系列电影,并获得2014年电影百合奖;电影《甘南情歌》、《记忆6.26 》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百合花开》、《甘南情歌》分别获得第十一届、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庆阳岐伯圣景、平凉皇甫谧文化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及中医、针灸传承基地。二是协调地方媒体开办健康教育电视栏目。购买北京《养生堂》栏目1000集的播放权,在全省各级电视台免费播放。目前,大部分县区已设立固定栏目定期播放。三是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医启蒙读物》,联合省教育厅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进学校试点,在中小学普及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组织编写《民间单验方》等300多种中医读物,在全省推广使用。四是推动健康教育知识、急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进家庭,累计向城乡居民发放保健工具包280万个,每年教会村民5-6项防病治病方法,提高健康素养。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推进中医药健康教育。五是动员1万多名医务人员在腾讯和新浪开微博,向全民普及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几乎每个县都建立了村医中医微信群,开展病例讨论、交流探讨治病心得,省内外专家也定期开展中医药知识辅导讲座。
  (七)积极促进民族医药发展。争取国家1800万资金,加强省内9家藏医院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印发《关于鼓励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探索开展藏医药诊疗服务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藏医药服务。新增了32项藏医药服务项目。委托青海对我省藏医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对90种疗效确切的藏医药制剂在全省调配使用。先后培育建设了2个国家级、8个省级藏医药重点专科。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甘肃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种植、储存和加工,已发现的中药材达1600余种,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誉,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8万亩,产量9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当归、党参、黄芪等优势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均达到50万亩以上,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和5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礼县大黄等13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虽然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中药材几乎全部以原材料方式低价销售,产值只有200亿元左右。为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利用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基地,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甘肃代表团提出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案。去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联合成立了建设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先后多次赴京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请求支持甘肃建设试验区。一年来,在陈竺副委员长、刘延东副总理等领导人的协调帮助下,由省政府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向国务院呈报的《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经国办秘书三局向31个国家部门和机构征求了意见,这些部门和机构大多都表示支持或原则同意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汇总梳理,已正式上报国务院研究。
  在积极向国家申报创建试验区的同时,甘肃省果断决策,积极行动,制定了《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大胆先行先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一)初步构建了甘肃道地药材追溯体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方案》,确定由省农牧厅牵头,商务、工信、财政、卫生计生、食药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甘肃道地药材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源头生产环节,省农牧厅制订了《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方案》,印发了《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办法》,在定西市和陇西、渭源、岷县、宕昌4县开展试点;市场流通环节,省商务厅依托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省项目,正在3个专业市场,16个生产加工企业、29个种植基地、15个销售终端建设流通追溯体系;终末使用环节,省卫生计生委已联合甘肃万维公司,积极开发可提供网站、电话、短信、触摸终端、移动终端等多种查询渠道的应用软件。
  (二)努力打造甘肃道地药材优势品牌。为稳定甘肃道地药材质量,促进品牌优势形成,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岷当归道地药材标准》;省科技厅对党参种植提升技术、当归规范化储运技术、中药材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黄芪和党参的深度开发利用等道地药材关键技术进行立项研究;省卫生计生委、工信委、农牧厅、食药局制定了《甘肃省道地药材认定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首期在陇西、岷县、渭源3县试点,对岷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等优势品种进行道地药材认定;省工信委制定了《甘肃当归全产业链实施方案》,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上进行重点突破,培育中药大品种,力争三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岷县当归”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质监局成立了中医药质量标准委员会,正在制定各项中医药标准。
  (三)持续提升中药材产业附加值。为促进我省中药材产业从“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产品+技术+服务型经济”升级,省食药局起草了《甘肃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并积极协调国家食药总局同意我省生产;省工信委在定西专题召开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座谈会,协调4家企业启动了中药配方颗粒研发项目。其中,陇西一方投资3800万元改扩建生产线,目前已完成投资60%;省卫生计生、食药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院内中药制剂委托配制和调剂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提升院内中药制剂产能和使用率;省商务厅积极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陇西文峰药材交易城“惠森药财盈”网被商务部列为全国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淘宝网甘肃特色馆线上馆和线下馆陆续开馆;定西市围绕当归全产业链开发,积极开发当归中成药、精制饮片、保健食品、茶制品、膳食饮片和新型系列化妆美容、美肤及洗液类等产品;甘肃中医药大学研发的黄芪当归胶囊已转让陇神戎发实现产业化,陇西中天研发的增强免疫力胶囊已投入市场,甘肃扶正与中科院化物所联合开发的扶正益生口服液等4个保健品已报国家审批。
  (四)不断延伸发展相关产业。省林业厅和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制定了第二批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中推广种植的《药用木本草本植物种植指导目录》,全面发展林药经济;省卫生计生委指导全省卫生计生系统积极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大力推广药膳、药菜两用蔬菜、中医药养生旅游、减肥旅游、毛发移植和整形美容旅游、养殖业安全、改造大棚防止农民关节炎、智慧中医等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链;省旅游局认真落实落实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创新区总体规划,推进中医药与养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立陇东南五市旅游联盟,正在打造陇东南岐黄故里中药之乡,岐伯圣景、皇甫谧陵园、敦煌中医养生园等一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特色基地;定西市结合实际,讨论制定了定西市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筹建方案,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五)多渠道共创共建协同发展平台。一是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工作。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局确定我省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确定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二是促进“一带一路”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省卫生计生委代表中国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法国等4国建立了中医中心,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等8个国家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2013年以来,有25名乌克兰学员到甘肃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和推拿适宜技术,省二院与韩国合作开展毛发移植和美容整形手术,并在县级医疗机构推广。甘肃佛慈制药集团在俄罗斯、美国和东南沿海等国家完成150个产品的注册,与乌克兰代理商签订了500万罐装中药保健饮料“肖助理”的销售合同。甘肃陇神药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成立了中医药公司,首批安排元胡止痛滴丸等10种中药产品和中药颗粒剂在吉注册。甘肃亚兰药业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立甘肃亚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甘草酸生产厂,累计完成投资411万美元,向国内运回甘草酸75吨。与新西兰合作成立了中医文化交流中心,签订中医药出口合同108吨,目前已出口5吨。三是推动中药产业发展。省商务厅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5年在中药材种植、深加工、流通领域共引入项目32个,投资总额56.6亿元,到位资金33.66亿元,占签约金额的29.77%。项目主要集中在在定西、陇南、天水、甘南等地,为全省陇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六)努力形成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卫生计生委在举全行业之力发展中医药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形成了共同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合力。联合发改委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联合发改、旅游等7部门下发了《甘肃省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甘肃省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商务、旅游、食药监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药膳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征集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的通知》。联合林业、农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中药材种植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养殖业中充分发挥中草药防病治病作用的通知》、《关于加强蔬菜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应用和药用蔬菜种植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联合商务、财政、省外办等7部门下发了《甘肃省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深入推进中医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