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产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产业资讯
青海枸杞:掀起产业红盖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09-25 22:58:56 热度:662

本报记者 魏敏

    立足道地特色,形成独立品牌。近年来青海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迅猛,“柴杞”品牌逐渐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本报特派记者赴青海枸杞产区和加工企业采访,探秘青海枸杞“崛起”的做法和经验。青海柴达木盆地特有的土壤、气候为枸杞品质提供了优良条件,而政府引导,推进枸杞品质优良化、种植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则为做大做强“柴杞”产业提供了保障。
    九月,丰收。即便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荒漠戈壁,也拦不住果子片片“向红”。
    位居中国第二大枸杞种植面积的青海省海西州枸杞种植区,红枸杞已进入最后一轮结实期,种植户们开始抓紧时间采摘、晾晒、销售今年的最后一批枸杞。
    800公里外的省府西宁,成袋的枸杞扎扎实实垒在省城各大土特产市场柜台前,娇艳欲滴,“今年红枸杞价格比去年高,平均每斤涨了五块钱。”经销商陈先生对今年的销量毫不担心,“每斤40元左右的红枸杞,最多时一天能卖几百斤。不同档次的黑枸杞,每斤售价在400~800元不等。”
    尽管今年受天气影响,枸杞产量有所减低,青海海西州近5万吨枸杞干果产量仍然是国内外枸杞市场一支劲旅。“最近货源紧张,加上很多优质枸杞大多出口,枸杞价格自然涨了不少。”青海省海西州枸杞协会会长李建新解释道。
    这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出产的 “柴杞”为最佳,由于远离工厂矿区,水源、土壤无污染、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强烈的日照条件和高浓度的盐胁迫环境使得枸杞活性物积累高、口感佳、外观好,黄酮含量高。
    从2005年全省枸杞种植规模不足3.8万亩,到2013年30.3万亩枸杞种植面积,实现产值48.9亿元。青海枸杞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其品质优势,大力发展枸杞种植和加工业,走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道路。
    哈西娃村的致富路
    “哈西娃”模式在海西州都兰县人人皆知。5年间,贫困村摇身成为小康村,人均收入2.3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这对于高原偏远穷困地区来说,着实是不小的成绩。
    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牧民三吉卓玛与记者分享了他们村的致富路。2009年,哈西娃村里的19名党员首开先河,从县里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土地组织枸杞试种,并以每亩4000元的价格转租出去,当年实现收入20万元,一下子给全村人打开了一道创收大门。
    2010年,哈西娃全村集体承包了1100亩农场耕地,在养殖红枸杞的基础上,请来外地农业技术专家探索黑枸杞、野生白枸杞的品种培育,那一年全村人均收入提升至9400余元,可谓人人有田种,人均种植面积有13.7亩。到2012年村合作社收入达200万元,人均分红已能过1万元。
    哈西娃村的村民们并未局限于追求眼前利益,2013年,全村决定在扩大枸杞规模的同时,提高种植地周边生态环境水平,他们复耕了3000亩荒地,在种植地旁开设2条防护绿化带,还自筹38万元接入生产用电。
    “城里人实行乡下游,农家乐。我们有草原风光、千亩枸杞林,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定能吸引到很多游客。”随后,村里扶持有条件的牧民,以合资入股的形式开办农家乐,还沿河建起家鸭野养厂。三吉卓玛家的“藏家乐”今年仅3个月旅游纯收入过万元。
    2013年,哈西娃村人均收入达到2.36万元,5年前村困民穷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的小康村。哈西娃村民们就是通过枸杞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由单纯种植到农畜结合的产业转型发展成功之路。
    产业发展带来综合效益
    “枸杞产业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效益。” 李建新说,整个海西州去年枸杞采摘用工达5.4万人,收入达4亿元,不仅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收入。同时带动了加工包装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
    李建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已实施节水灌溉的4万亩枸杞每年可节水0.28亿立方米,如果30余万亩枸杞全部采取高效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2.4亿立方米,节水效益十分可观。“还有生态效益”,枸杞能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整体折算经济价值也很巨大。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最初的枸杞产业平台搭建。2012年,海西州政府主导成立了海西州枸杞产业协会,由李新建任会长,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专门部门强化专业化服务,上接市场,下连农户,搭建起生产和销售的桥梁。对枸杞种植户,由政府出资提供优质种苗,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村干部们被动员起来,率先在耕地里栽上枸杞苗。
    同时,州政府打出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基地”,建立“政府+企业+中介+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推进模式,构建柴达木枸杞信息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枸杞品牌等一系列“组合拳”,提升产业发展支撑水平。
    为提升枸杞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海西州政府提出加快构建枸杞产业园区,建设以枸杞干鲜果、枸杞浓缩汁、枸杞颗粒制剂、枸杞提取物、枸杞酵素为主要加工内容的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和枸杞种植、交易、初加工、科研(检测)四位一体的原料保障供应基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
    目前,全州已培育枸杞种植加工企业37家,已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烘干、色选等生产线30余条。在格尔木、诺木洪、德令哈建成的3个制干基地,机械制干能力可达3万吨。
    今年2月,柴达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枸杞现货挂单交易平台启动,依托市场门户网站,把现货挂单交易系统、资金托管和结算银行系统、仓储物流系统、会员交易大厅组合在一起,在电子商务平台下,枸杞质量,品牌标准、国家地理标识和质量追溯都能实现可控,柴达木30万亩枸杞的销路多了一种模式。
    推行标准化生产
    诺木洪农场距都兰县香日德西以西200公里,作为青海省的一座劳改农场,这里连续3年农场都是全国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基地。依靠的就是标准化生产。
    走在青海诺木洪枸杞科技园区,宽阔的柏油路两侧除成片的红枸杞外,罕见的野生白枸杞、黑枸杞、黄枸杞、紫枸杞也在这里培育种植。种植地都采用大行距、机械化操作的栽培模式,均采用渗灌、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装置。
    诺木洪农场场长党永忠介绍,农场在种植管理中采用了土壤改良等系列新技术,实行统一剪枝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标准化田间管理。还引进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综合实验示范基地等科研机构引入园区,开展了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厂化育苗智能温室、光伏提水等项目。
    今年,诺木洪农场6.8万亩枸杞基地获批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是绿色农林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农场和当地政府共同打造深加工产业园区,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按规划,到2015年,诺木洪枸杞林面积将达到10万亩。
    同时,为严格枸杞质量安全监管,海西州出台了《关于绿色食品枸杞生产中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及食品添加剂的意见》、《柴达木绿色枸杞生产技术规程》等,并在格尔木市启动建设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资金扶持引导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洁净化晾晒、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等。
    有机枸杞入驻欧盟
    枸杞按照生长环境不同,分为普通枸杞、无公害枸杞、绿色枸杞和有机枸杞四大类。其中,有机枸杞是世界公认品质最好的产品。
    在柴达木枸杞种植区,都兰紫金博大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300亩绿色生态枸杞试验田里硕大红润的果实引来很多人的注意。他们的绿色生态基地由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道地药材国际贸易联盟共同建立,标准参照欧盟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主要是出口新西兰,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总经理郑先生说,“经营对外贸易多年,如今扎根在有机枸杞种植加工,一方面是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是当地政府的开放态度和优惠政策,企业发展比较灵活。”
    据介绍,目前全国出口的有机枸杞中,柴达木枸杞占到了90%以上,柴达木有机枸杞在国外供不应求。很多枸杞种植户转而种植有机枸杞,有机枸杞品牌逐渐提升,国际、国内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2010年,我们将首批20吨枸杞产品出口到欧盟,想试试水,没想到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营养成分有机枸杞,很快受到欧盟消费者欢迎。” 李建新介绍。
    此后,格尔木建起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体系和枸杞产地信息系统,并积极协调当地枸杞加工企业与合作组织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工作。
    李建新告诉记者,“目前青海有机枸杞种植面积和出口总额位居中国各省第一。其中出口欧盟的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万多亩,去年全年出口创汇达到552万美元。”
    道地药材国际贸易联盟秘书长黄建银介绍,联盟大型活动“美丽华夏·养生中国”品牌系列活动首站设立在此,将健康、旅游、养生资源结合,目的是推广当地道地药材资源,让海外更多中医药爱好者对国内中医药文化与药材资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未来我们将联合行业协会、中医药相关部门在青海海西州地区采用欧盟标准可持续采摘标准,建立绿色种植加工枸杞贸易基地。”
    打造青海枸杞品牌
    在枸杞行业里,有个公开的秘密,即每年大量青海枸杞被收购后投放到宁夏中宁市场,以“宁夏极品枸杞”高价销售。
    产品市场销量少,认同不高,没有系统确切的科学数据等等原因暴露出的是青海枸杞目前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早在2009年青海省政府就发布《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使枸杞产业成为青海省农畜产品加工的优势产业之一。《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利用10年的时间,建设70万亩枸杞规模化种植基地,从整体上打造具有高原特色枸杞产业体系,实现枸杞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今年两会时,青海省政协委员杜德志代表九三学社提出让柴达木有机枸杞驰名全球,要建立有机枸杞产业发展中心。出台有机枸杞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有机枸杞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建设有机枸杞生产示范基地。实施有机枸杞品牌建设工程,打造有机枸杞的柴达木标识。设立有机枸杞科研专项资金,开展黑枸杞战略性研究,形成有机种苗培育的核心竞争力。
    要瞄准国际高端市场,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和帮助枸杞生产加工企业推进枸杞的无害化、绿色化、有机化生产。青海省德令哈市委相关负责人提出,把工业化的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引入枸杞种植、生产、加工、经营的全过程,加快产业整合。同时拓宽枸杞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枸杞精深加工项目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推进枸杞产品向保健、医药、美容领域拓展延伸,提高枸杞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
    青海省枸杞产业技术平台首席专家任钢建议,首先要有优质种苗品种选育和育种平台,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实现种苗生产良种化、工厂化、规模化。针对柴达木生态环境与气候特点,筛选合适的栽培方式。推进微润灌溉、小畦灌溉、滴灌等节水栽培技术。根据市场对有机枸杞的大量需求,在新建栽培基地推进有机栽培,集成和推广上述技术,逐步扩大栽培面积。
    李建新透露,海西州枸杞产业协会计划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电子系统对企业、种植加工户进行管控,只要一打开电子视频,施肥、打药、灌溉等环节一览无余,消费者通过二维码扫描,可以追溯产品质量体系。协会还将严格企业对“柴达木枸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使用准入,杜绝非本地企业和产品使用此标志。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