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访谈
专家解读《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

来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时间:2014-02-25 22:37:07 热度:2202

    国家卫生计生委第10期在线访谈,访谈嘉宾: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您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的第十期在线访谈。2014年新春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三部关于食物和营养的纲领性的文件。为什么颁布《纲要》?《纲要》的颁布对我们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今天我们邀请了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马冠生研究员和杨晓光研究员,欢迎两位。首先请马所长介绍一下《纲要》产生的背景。  
    [马冠生]各位网友大家好,首先来介绍一下《纲要》产生的背景。大家也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因此,居民的营养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体来说居民的营养状况、膳食营养摄入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第一,我国的食物生产不能适应营养的需求。我国食物品种有待优化。从农产品来看,优质食用农产品比重偏低。优质食物像奶类和豆制品的产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另外,食品加工过细。不但不适应营养需求,还造成食物浪费。  
    [马冠生]第二,从居民的营养状况来说面临双重的挑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都存在营养不均衡的状况。 另外,营养状况存在地区差异。一方面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方式和膳食摄入变化造成的营养过剩,使营养相关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近年来呈快速的发展趋势。而在贫困地区,营养缺乏却是突出的问题,比如低出生体重、贫血,及其他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还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马冠生]再有,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知识缺乏。尽管广大的居民对营养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的居民营养素养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无论是中小学生、老师、家长、医务人员、普通居民都存在营养知识缺乏的现象。营养知识的缺乏,导致错误的健康行为。在农村地区有的居民把自家产的鸡蛋、大豆、水果到集市卖钱来买方便面、膨化食品给孩子吃。有些城市居民觉得越贵越好。这些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造成了食物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整个国民健康水平。
    [马冠生]刚才我介绍的三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期待,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绘制出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新蓝图。
    [主持人]谢谢。从上次颁布到现在,我国的营养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杨晓光]变化还是明显的,从2001年开始,随着社会发展,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生产什么吃什么,到物质比较丰富了,人们想吃什么能够吃到什么。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作为个人爱好无可厚非,但是不等于很健康,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有几点:
    [杨晓光]首先,能量摄入高于能量消耗,造成肥胖,增加了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城市中大多数人及农村少部分人脂肪供能比都超过了30%。而另一方面,谷类食物消费有下降的趋势,达不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在55%到65%的范围,城市已经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了。一些优质食物包括奶类、大豆,还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消费水平。居民钙的摄入量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还较低。从总体上看居民的营养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营养不良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同时我们慢性病,特别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发病率快速的上升,构成对健康的威胁。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纲要》针对我们前面马所长谈的问题,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地域间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哪些营养问题并存。
    [马冠生]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发展的条件是不平衡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的不平衡造成了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像前面也提到了,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营养不足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城乡差别比较明显,比如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低出生体重),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比例明显比城市要高。
    [马冠生]再有,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像生长迟缓,农村地区也高于城市地区。 对于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无论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跟我们的膳食结构有关系,比如钙、铁摄入不足等等微量元素的缺乏是普遍的情况。
    [马冠生]再有跟膳食相关慢性病的总体成长。对于城市地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面临的问题要更严重一些,像超重肥胖的不断增加,还有高血压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以及糖尿病等等都是快速增长的。总之,我国居民在不同地区居民存在的营养健康问题,跟我们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主持人]《纲要》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食物消费量的目标、营养素摄入目标和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请问这些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杨晓光]《纲要》制定的依据有三方面: 首先,从营养科学和研究成果上,什么是比较理想的营养摄入,什么是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其次,还要考虑我国居民现在实际的食物摄入情况。另外,也要考虑我们现有的食物生产能力。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我国的食物消费目标、营养素摄入量目标和营养性疾病相关的目标。
    [杨晓光]比如以能量为主,年龄19-79体重基本正常且没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成年人平均能量摄入在2200千卡左右。对于蛋白质,除满足营养需要以外,人们还希望享受生活,喜欢吃动物性食物。2002年调查居民蛋白质摄入量在70克左右。按照既符合营养,又考虑生产能力,《纲要》提出蛋白质摄入量78克,而且强调优质蛋白达到45%。这样既满足了营养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改善的需求。
    [杨晓光]能量是控制体重的最主要指标,我们提出了“健康体重”的概念。用体质指数来评价体重是否正常(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超过24属体重超标。维持健康体重需要考虑两方面,一个是吃了多少,一个是消耗了多少。目前我们的体力活动很少,虽然比20年前吃的并不多,但是我们的体重在明显的增加。要达到健康体重,首先能量定在2200-2300千卡。另外脂肪供能比控制在一定的比例。烹调油定在33克,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烹调油不超过30克,但是考虑我们平均摄入是40克,要想达到合理的范围不可能一步到位,有一个逐渐的过程。所以《纲要》提出每天提出33克,比30克略高。
    [杨晓光]对于猪肉也是这样,《纲要》提出肉类消费量全年29公斤,城市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水平。肉类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要适量。从对疾病的预防,世界癌症协会提出红肉每周不要超过500克,相当于每天70克,我们实际肉类(红肉和其他肉)消费量在80克的水平,也就是29公斤。
    [杨晓光]另外对于营养性疾病的控制,一个是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一个是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儿童的发展指标不仅是营养指标,而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各个国家比较国力的时候都把儿童营养不良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在衡量。如果达到7%,基本上脱离了一个国家儿童营养不良的水平。贫血率也是这样,如果控制在10%,这个问题就可以不称之为问题了。目前的调查结果认为贫血有明显的下降,如果降到10%以下,说明过去一直困扰我们的公共卫生问题,就可以不认为是公共卫生问题。从我们的体质改善上来讲,应该说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状况了,基本上体现了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健康的衡量水平,也就是从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控制率上可以达到这样的指标。这些目标应该是符合实际的,又密切相关,而且对于改善我们的国民体质都有确切的目标。这些目标和我们的全民健康小康社会的健康需求也是密切相关的。
    [主持人]本次发布的《纲要》重点是解决的哪些问题?
    [马冠生]新《纲要》的发布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产生的问题,因此在《纲要》中有“三个三”。把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作为三个突破口。在重点产品当中着重强调了优先发展优质食用的农产品,要发展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和大豆食品,这些都是围绕我国居民的需求提出这样三个发展的重点产品。
    [马冠生]优先关注重点区域,包括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
    [马冠生]《纲要》中还提出了要优先改善三类重点人群,第一类是孕产妇和婴幼儿。第二类是儿童青少年。第三类是老年人。
    [马冠生]具体改善措施提了六个方面: 第一,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第二,加强食物的生产和供给。第三,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工作,及时的了解我国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情况。第四,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强调营养立法走法制化的道路。第五,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我们的今后营养发展以科技为基础,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生产更多、更有营养、更能促进人类健康的新食物。第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咨询指导。
    [马冠生]这是在《纲要》当中强调了三个重点工作内容,以及提出了六个保障措施。从整体上达到全面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消除营养不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主持人]在您刚才的介绍中,提到了三个重点区域,包括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流动人群集中和新型城镇化地区。为什么优先关注这三个重点区域呢?
    [杨晓光]三类地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的问题,我们国家发展过去是长期的二元结构,存在着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农村从营养发展与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村的孩子普遍比城里的孩子矮点。关注三个重点区域体现了“十八大”提出的正义、公平,关注脆弱人群。农村、贫困地区居民都是脆弱人群,所以这次特别的关注,也体现了我们要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到普遍人群。
    [杨晓光]流动人群和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存在两方面的营养问题,一个是流动的时候那些脆弱人群,包括儿童可能留在乡里,或者跟着父母,但是他的生活环境,他的营养状况,和我们城市有比较大的差距。
    [杨晓光]另外,比如说北京地区,哪些人发病率比较高呢?不是真正的城区而是城乡结合部。过去很多的农民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后,他们没有过去的农业体力活动,他们更多的是靠着租房子或者其他的产业,但是经济改善的明显,吃的很油腻,因此这些人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很高。新的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这些人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改善很大,另一方面营养知识缺乏,所以我们要关注这类人群。
    [主持人]刚才提出了重点关注孕产妇和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什么优先改善这三类人群呢?
    [马冠生]这三类人群覆盖了生命全周期的营养改善。首先从孕产妇和婴幼儿说起。大家知道,生命早期,从怀孕开始到孩子出生到两岁,差不多一千天。这一千天其中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包括在怀孕期间,孕妇的营养状况、孩子出生后的喂养情况,会决定孩子的一生的营养健康状况,这是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怀孕期间以及在婴幼儿时期能够得到合理充足的营养,孩子就可以健康的成长。如果母亲怀孕期间的营养不良,导致贫血的并发症,也会增加早产、低体重的产生。目前,我国居民当中孕产妇的钙铁锌和维生素A的缺乏状况都不是很乐观,所以要关注孕产妇的营养。
    [马冠生]第二,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营养状况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当中,把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作为一项指标。在这个“目标”当中,对于0到5岁的低体重率要降低一半的目标。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不足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体格生长的迟缓,不仅对婴幼儿目前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带来不良的影响,还会对他将来的营养健康状况,以及生产劳动能力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可以使智商降低15分,还会造成成年以后劳动生产率降低2%到6%,严重的话可以降低2%到9%。我国目前农村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还是较高,贫困地区更高,20%的孩子属于生长迟缓。城市地区相对较低。因此要把重点人群放在婴幼儿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的营养改善。这也是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优先改善的重点人群。
    [马冠生]对于儿童青少年,由于他们仍然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因此保持他们的营养供给充足显得特别重要,从总体来讲,我国城乡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城乡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青少年当中,由于营养不均衡造成超重肥胖,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地区。超重肥胖使慢性病的风险会大大的增加。在超重肥胖的孩子当中,已经出现像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疾病,整体来说慢性病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因此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他的营养健康状况,一方面对他现在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会增加成年以后患慢性病的风险。
    [马冠生]第三,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总人数了60%。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了1.78亿,占总人口的13.3%,预计到2020年将会达到2.43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人口老龄化差不多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我国的老龄化发展的特别快,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国家用了不到30年就成了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们社会经济负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基础仍然是合理膳食。我国的老年人也面临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挑战。城市老年人一般是油和盐的摄入过量。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老年人的食物摄入不足,膳食营养质量不高,贫血率还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30%的老年人处于贫血的状况。因此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
    [马冠生]因此,在《纲要》当中重点提出了要优先改善这三类人群的营养健康,这也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先改善这些人群的营养状况。
    [主持人]《纲要》为营养改善提出了要求,如何改善呢?
    [杨晓光]《纲要》为我国的营养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总体来讲关键还是在于落实。如何落实呢?提出了很多的措施。 第一,提高政府部门的重视,把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划,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也就是说,把营养改善作为全面健康小康社会的基础保障。人的素质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同时良好的营养状况,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希望自己更健康、更营养,也这是人们小康社会发展的期望之一,要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营养是很大的民生。
    [杨晓光]第二,建立健全食物和营养监测制度。也就是说,我们确实要了解情况,我们的居民吃的是不是合理?我们有什么样的疾病?有什么问题?这需要我们有比较可靠的、覆盖全面的监测网络。特别是要关注到那些脆弱人群,比如说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老年人,我们这些监测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要建立比较全面的监测制度。
    [杨晓光]第三,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营养干预。首先加大财政投入,比如说我们已经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还有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把这些改善了,我们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确实要加大这样的投入力度。
    [杨晓光]第四,开展营养教育工作。知识是力量,知识只有变成行为才是力量,我们很多人首先不了解什么是合理的营养,吃什么是比较符合健康?吃多少符合健康?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营养教育来广泛的宣传,关键是我们首先要依靠科学的依据,制定出来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有这样一个权威的科学文件,按照这样的文件来指导我们的食物消费,同时以合理的食物消费带动我们的生产,这样才能够逐渐的建立以合理营养来引导消费,以合理消费引导生产这样一个新的模式。
    [杨晓光] 第五,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的创新。对一些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我们更合理的膳食模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食物?这些都需要有很大的创新,而且我们现在人生活节奏比较快,在家里做饭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如何生产出来适合大家快节奏生活的营养健康食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都需要科技的创新。
    [杨晓光]第六,加强营养工作队伍的建设。比如在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像日本,在集体供餐单位按规定配有营养师来指导营养餐以及指导养老院、幼儿园等单位的食物供应,所以说我们如果没有这些人才队伍,就没有办法指导食物生产,很难实施我们营养改善计划。 总体来讲,在纲要中,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这些措施落实,是能够实现我们《纲要》提出的目标的。
    [主持人]经过这些年社会稳步的发展,公众在营养方面有哪些误区,导致了什么样的慢病风险?
    [马冠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人们的健康素养还有营养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整体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特别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民的健康素养和营养知识还是偏低的,这样带来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误区。 就饮食方面来说,往往不知道食物多样,多种食物才能促进健康的基本常识。听到一些误导,比如说听到牛奶致癌就不喝奶,比如控制主食就能控制体重,这是不科学的。控制体重一个是均衡科学的饮食还有加强运动。还有一个误区认为大鱼大肉才有营养,对于蔬菜水果的消费比较低。还有把饮料当做水的主要来源,以饮料代替白开水,实际上经常喝饮料,特别是含糖饮料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危险。因此在这些方面要注意,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马冠生]还有一方面,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疾病的预防也是有所提高的。像大家对于高血压的知晓率是提高的,对于高血压的控制也是有所提高,但是整体的水平还是比较低。说明如果大家都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得了高血压以后能够及时进行膳食和运动,及时的服药,高血压是很容易控制下来的。正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缺乏和行为的不当,造成我们国家高血压还是处于不断攀升的局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一些疾病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马冠生]另外,我们的运动不足,很多人缺乏运动,从我们监测的结果来看,我们能量摄入并没有增加,超重肥胖人群为什么还增加呢?跟我们的消耗是有关的。因此从促进营养健康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从吃的角度入手,另一方面积极的运动,达到“吃动平衡”,只有“吃动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主持人]公众怎样理解并参与到《纲要》中去呢?
    [杨晓光]大家认为这是国家发布的《纲要》,和我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关系非常密切,《纲要》制定的营养素摄入目标,食物消费量目标和营养性疾病相关的目标,就是针对我们的营养问题提出的一个比较好的改善计划。这个目标是让我们在合理的膳食结构有一个过度,只有每个人吃的合理了,这样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才能上来。没有家庭和个人,我们国家就是空话。
    [杨晓光]就每个人来说,首先要了解这个营养目标的意义是什么呢?以前是喜欢什么吃什么?这种方式好不好呢?当然存在问题。并不是说喜欢吃的就一定是合理的。目前提出这些营养素的摄入目标和食物摄入目标就是为了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两方面的问题。任何食物都不是越多越好,都应有一个适宜的摄入量。我们要了解这样的摄入目标也就是向着我们理想的膳食模式迈进。
    [杨晓光]公众首先在知识上要了解什么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从知识的角度了解了还要行动。落实到我们真正的食物消费上,也就是说在膳食模式上,你现在衡量一下油是不是多了?多的危害是什么呢?你有没有愿望减下来?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居民实践自己膳食营养平衡的活动,说到底是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实践也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所以对每个公民都是密切相关的。每个人要了解到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健康的膳食模式,来努力实践膳食模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以提高每个居民的健康素质,这也就达到了《纲要》提高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要求,没有个人的努力也就没有集体的成果。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看看网友有什么问题?网友“大胖子”:大枣能补血,有的人说行,有的人说不可以。
    [杨晓光]这里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中医的补血,一个是从真正血液贫血角度的补血,从营养角度讲,首先大枣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对于改善贫血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改善缺铁性贫血要考虑两方面。首先你得摄入到铁,你有铁才能有吸收。大枣可以帮助铁的吸收,应该是有好处的。更主要的来讲,我们认为动物性的食物,就是红肉中含的血红素铁更容易利用吸收,而且不容易受到食物中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像瘦肉、动物血对于改善贫血有明显的作用,另外,铁强化酱油对改善贫血都有明显的作用。
    [主持人]网友“丹丹”:吃水果到底是饭前还是饭后吃好?
    [马冠生]关键要吃进去,我们所需要的营养来自于各种各样的食物,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近十年我们水果的消费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因此整体上水果的消费水平是比较低的,所以鼓励大家经常吃水果,我们的口号是“顿顿有蔬菜,天天有水果”。至于餐前餐后吃,主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于需要控制能量的人,餐前吃有利于控制能量,可以占胃一定的容积,可以减少对其他食物的摄入。所以我们首先要建议吃,吃下去才行。
    [主持人]网友“大力”:路边有很多小吃摊,我们能去吃吗?
    [马冠生]路边摊主要考虑的健康问题,一个是食品安全问题,这是第一要考虑的,因为是在路边,路边的基础设备条件比较差,因此要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第二,从营养健康的角度来说,烧烤,或者麻辣烫,口味比较重,比如盐的含量比较多,摄入盐多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因此要有清淡的饮食。烧烤类的在烧烤的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因此也有危害。所以偶尔可以解馋,但是不能经常光顾路边的摊点,如果经常吃会增加疾病的风险。
    [主持人]网友“园子”:营养干预措施有哪些?
    [杨晓光]有三个途径:第一,平衡膳食,通过食物满足自己的营养需求。过去不合理的可以变成合理的。前提条件一个是有足够的营养知识,另外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 第二,强化食品。特别是对于很难通过平衡膳食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食物的强化,比如碘的问题,因为食物中很少,所以在盐中加入了碘,就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疾病。第三,营养补充剂。无论是药片也好,口服液也好,这个主要是对于一些在通过膳食不能够补充,或者在特殊的生理状态下,或者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比如说经常出差不能够达到平衡的膳食,或者是孕妇钙的摄入量和铁的摄入量很难从食物中获得满足,或者在疾病的状态下吃饭吃不了很多,在这个时候可以补充营养补充剂。 总的来说,还是因人而异。首先要判断自己在营养是不是有问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通过平衡膳食可以纠正?如果需要补充营养素补充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主持人]网友“大慧”:现在保健品很多,有适合孕妇吃的,有适合老年人吃的,老百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
    [马冠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比如孕妇,可选择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如怀孕初期叶酸的补充。但是在选择膳食补充剂的时候都有一个说明书,要认认真真的读说明书,一个是里面有适宜的人群、适宜的范围、服用的剂量,要认真对照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需求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网友“天天”:都说吃坚果健康,可是坚果里有很多的油,每天吃多少合适呢?
    [杨晓光]每种食物都应该适量,坚果富含矿物质和纤维素,但同时脂肪含量很高,一周最好不要超过50克,实际上量很少的。当然了还是因人而异,如果每天能够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适当的吃一点坚果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你没有算在内,你已经都吃饱了,没事看电视时又吃很多的坚果,这个负担就大了。
    [主持人]网友“何足道哉”:目前国民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多少?结构是否合理?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否达标?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呢?
    [杨晓光]能量够不够,体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BMI在19到24以下是正常的体重,在这个情况下能量摄入是适宜的。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已经消除了蛋白质营养不良,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当然除了贫困地区的儿童有能量核蛋白之摄入不足的问题,一般成年人不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刚才讲了每公斤体重一克蛋白质就够了。满足了最低需要就不会发生蛋白质摄入不足。当然高一点也没什么不好,我们膳食中的蛋白质供能比的合理范围是11%到15%。吃到70克左右相当于下线11%左右,吃到多一点,达到15%也没有什么不好。从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来讲多点,但是从生活享受的角度是可以的,现在基本超过了基本需求量。 优质蛋白上一次的调查我们基本上达到了40%左右,所以这次提到了45%,也说我们除了动物性的摄入还要增加豆类的蛋白。吃肉除了摄入蛋白质外,必然要带进去脂肪,还要带进去饱和脂肪酸,大豆是我们要提倡增加的食物,大豆可以提高优质蛋白,而且没有胆固醇。关于豆制品中嘌呤的问题,现在一般情况嘌呤都没有问题。体内嘌呤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食物摄入以外,更主要的是机体的代谢,包括体力活动的多少对它都有影响。
    [杨晓光]微量元素目前我们国家容易比较缺乏的是维生素A和钙、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主要是我们在户外活动时间太短。我们为什么强调蔬菜的摄入量,我们绝大多数的维生素A都是从蔬菜转移过去的,所以我们强调有足够的蔬菜才能保证维生素A的摄入量。钙,我们强调多喝奶,按照目前的模式,跟理想的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钙顶多达到每天600毫克的水平,和营养学会定的成年人应该达到800毫克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说我们提出奶类的消费达到36公斤,也就是每天差不多100克,所以在这个水平合理的多喝一些。
    [主持人]网友“星星之火”:食物和营养发展有数量保障、质量保障、营养改善三个环节,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什么呢?国家有没有考虑设立营养日?
    [杨晓光]这三个环节,首先从营养需求的角度有营养摄入目标,也就是从合理营养摄入上有这样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是靠食物摄入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营养素,你不是说吃营养素,而是通过食物实现。我们提出这些食物要吃多少肉、蛋、奶,基本上与前面提到了宏量和微量营养素目标一致,我国居民膳食中谷类供能比差不多占52%,在这样的范围内,蛋白质可以达到80克左右,超过了78克的水平,而且油也不超过30%。微量元素也基本能满足需要,只是钙摄入稍显不足。
    [马冠生]食物的生产量得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基本的需求后就要考虑质的问题,一方面是量够了,但是质可能没有达到。我们为什么还会出现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是因为某些方面质还没有达到。另一层面来说,我们的牛奶生产、豆类的生产在量和品种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质”来说,有些食物当中,并不是说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存在的,这就需要“质”上的考虑。第三,营养改善。营养改善是以前面两个为基础,首先要满足量,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品质,这就做到了合理的搭配,就可以做到改善营养状况的目的。
    [马冠生]像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和一些欧洲国家都设立了健康日或营养日,我们的近邻印度也设立了国家营养周,而我们国家仅仅有一个5月20日的学生营养日。因此为了提高人们对于营养健康的意识和重视,来设立营养日,或者是营养周。在营养日或者营养周里广泛宣传营养知识,提高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认识。
    [主持人]网友“咕噜噜”:就您的食品营养安全工作而言,如何将更多的营养知识传递个给公众,让公众又感兴趣又能接受?
    [马冠生]一方面加强科研,没有科研就没有证据,缺乏科研就缺乏证据,缺乏创新。当然从科研到科普需要一个转换,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把科学与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老百姓能了解的通俗易懂的知识,这个当然一方面靠科研人员的转换,一方面靠媒体方方面面的支持,才能真正转化成老百姓能接受的普及性的知识,这项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积极推动。
    [主持人]感谢两位专家接受我们今天在线访谈,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本次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胡维勤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